3月22日,在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内,陈鑫农机专业合作社6名社员齐上阵,有操作育秧流水线的,有管理秧盘输送带的,有加水加土加种子的,也有在大棚摆放苗盘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随着育秧机械隆隆的响声,今年全县早稻育秧工作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今年该县的早稻育秧任务由该县大路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统一负责,首批将完成1000余亩的早稻育秧。据负责人陈鑫介绍,秧苗育成大约需要25天,每亩田需要近30盘的秧苗,总数约为3万余盘,用机器每天可以把4000盘种子种入秧盘,只需8天就能完成第一批的播种任务。“这里加点营养土!那里别断了水!种子播量一定要按规定调整!”育秧车间不时传来全国农机大户陈早德的指挥声,自从用上育秧机器后,他和社员们轻松不少。过去,6个社员每天人工播种只能完成1000余盘,而且播种不均匀,容易出现漏播,造成机插时出现漏插现象。如今用机器育秧,只需两人管理机器,效率和质量还得到明显提升。
育秧间内,育秧流水线不停地工作着,填土、施肥、洒水、播种、覆土、再浇水,所有的育秧工序都由机器一次性完成,工人们只要管管机器加加料、送送秧盘摆摆齐,虽然忙碌,但都是轻活。
育秧现场,只见工人们在机器的一头放置空秧盘,秧盘在输送带上由机器完成播种的每一道工序。机器的另一头,播完种子的秧盘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被自动送上另一条连接的输送带上,通过百余米输送带的传递,秧盘缓缓送进育秧大棚里,最后由工人们将秧盘从输送带上取下,整整齐齐摆放。早稻秧苗在这里“孕育”3天左右,便可送往田地进行机器播种。“以往一到这个季节我就很担心,因为水稻育秧除了需要掌握农艺技术外,还需投入很多劳力,费工费力又费钱。现在都是机械化了,高效的机械化育秧省工省力又节本。还有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盯班’指导,育秧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保证。”陈早德乐呵呵地说。
早稻育秧是粮食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机械化育插秧更是粮食生产抢抓季节、促进高产、获取丰收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机械化育插秧工作顺利进行,县农机管理总站负责人表示,将立即组织农机力量下到早稻育秧第一线,指导机械化育秧操作技术应用,为今年机械化春耕生产开好头、把好舵。
方玉亭
图为桐庐县陈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操作育秧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