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山市粮食生产成绩斐然,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凭借着傲人的成绩,今年,江山市被列入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首批示范县。这些,是江山农业人多年积累融通“政策激励、高产创建、科技创新、两区建设”之道并将之化为丰收法宝的结果,更是江山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体现。
政策扶持促进粮食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产增收,离不开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2016年,江山市制定完善了《关于做好2016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江山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发放与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等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政策,种植粮食作物并且土地承包流转面积达50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企业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
2016年,共计发放规粮补贴资金1313.11万元,其中对种植早稻面积占其耕地承包面积在70%以上或早稻种植面积8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元;对种植早稻面积占其耕地承包面积70%以下的,每亩补助150元;连作晚稻每亩补助200元;单季稻、大小麦每亩各补助90元。这一补贴政策尤其利于早稻和连作晚稻播种面积的稳定。
同时,2016年还新增早稻烘干补贴,江山市财政对为其他农户提供早稻烘干的服务主体,每吨给予50元补助,这为衢州市出台早稻烘干补贴开了先河。此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28.12万亩,发放补贴金额3082.85万元。
通过对扶持政策的制定完善,进一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扩面增产。
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产业持续发展
每到春天,石门镇长山源村的佳源家庭农场就一派繁忙的景象:插秧机在田间行驶,所经之处,新插的秧苗整齐排列,1亩多田不到半小时就插好了秧苗。“除了农场的1050亩稻田,我们的农机还为周边3000多亩农田提供插秧服务。”农场主张中海言语间充满自豪,自2010年购进第一台插秧机,生产效率得到成倍提升。尝到机器换人的甜头后,农场便开始陆续购买了大马力的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等适用性强的农机装备,眼下农场已有各种农业机械40台,农机总动力达到520多千瓦。
以机器替代人工,不仅在工业领域流行,也成为不少农民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江山农民越来越热衷“机器换人”,装备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农业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机器换人”,不仅能大大减少用工成本,还能提升效率,各生产环节的可控性也变得更强,进一步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截至目前,江山市共有各类农机10万多台(套),总动力达到40.12万千瓦,其中采用机械化的耕地面积达到30.7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75%。
在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江山市拥有完善的水稻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全年发布水稻《病虫情报》10期,对水稻示范方病虫害实行全程统防统治,累计开展统防统治面积14万亩,并比普通农户减少1次防治工作,从而达到减药控害防治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先后在峡口镇、贺村镇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田塍种植大豆等措施,达到水稻绿色防控作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34.7万亩,完成农药减量28.4吨。
另外,江山市还集中在石门镇泉塘村泉塘畈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和峡口镇示范应用水稻缓释肥,通过使用新型肥料、绿肥种植等示范推进全市肥料减量工作。据统计全市示范应用水稻缓释肥150吨,应用面积0.60万亩,开展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支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化肥用量比上年减少381.5吨。
高产创建引领粮食增产增效
2016年11月10日,石门镇泉塘畈林德阳种植的“甬优12”超级稻百亩示范方传出捷报:测得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为970.7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达1024.13公斤,打破了2012年由宁波市鄞州区洞桥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许跃进创造的1014.3公斤和963.65公斤纪录,双双创下浙江农业之最单季晚稻亩产和百亩示范方亩产新纪录。
在去年9月份后长时间阴雨寡照、台风频袭的不利天气条件下还能取得高产,与高产示范方的稳产措施密切相关。江山当地温度适宜,光照合适,工业污染少,为晚稻高产创建提供了先天条件。而在生产管理上,根据实施方案,主要做好早播早种、统防统治以及排灌等工作。据林德阳介绍,晚稻收割后,他会将一部分田地用来播种小麦等作物,另一部分田地则进行冬季翻耕,提升土壤肥力,为高产创建打下基础。
据江山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原则,江山市全面推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试点示范双季双机插秧面积1.08万亩,探索并优化节本、高效、丰产的栽培模式,进一步落实高产稳产措施。
另一方面,优厚的高产创建奖励也调动起了粮食大户们的积极性。江山市农业局出台了《关于2016年江山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江农发〔2016〕30号),并设立专项资金,对参加水稻高产创建经过验收达到标准的示范片和攻关田给予奖励,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实用技术。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向高产创建倾斜,整合50多万元资金用于高产创建,通过验收的示范方按一二三等及鼓励奖给予4、3、2、1万元的奖励。同时,江山市还通过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整合4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片建设。
“两区”建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一场春雨过后,虎山街道金坞村、店前村的田野里,紫云英竞相开放,煞是好看。“以前都是一片荒地杂草,哪有这么漂亮。”附近的村民感叹说,多亏了这几年开展的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
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一项工作,江山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从2009年就开始实施,从多年实施效果分析,冬季种植绿肥(紫云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能够取得预期的地力培肥效果。为提高耕地质量,虎山街道从2015年开始实施冬绿肥种植项目,目前冬绿肥种植面积达1750亩左右。通过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一方面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显著降低化肥用量,降低因化肥过度施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截至2016年,除了张村乡、四都镇和廿八都镇,江山全市其余16个乡镇(街道)都开展了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全市已陆续投入资金5280万元,项目实施面积达10.97万亩,主要从三方面提升农田地力水平,一是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及钾肥等,平衡及提高农田养分;二是种植绿肥及秸秆还田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三是施用石灰等碱性肥料等,缓解农田土壤日趋严重的酸化问题。通过上述各类措施,目前已有5.3万亩二等标准农田提升到一等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上升。
另外,2016年还在凤林、大桥等乡(镇)23个田畈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7万亩,并整合了省(市)资金6756万元对粮食生产区内的农田设施及社会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建成“田成片,路相连,渠成网”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时先后建成烘干服务中心9个,新增日稻谷烘干服务能力493吨。
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江山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