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养生

中药药效最大化煎药技巧不可少

  采用中医治疗经常会碰到一个个问题:中药该怎么煎?放多少水?哪些药材要先下、后下?吃中药不能同时吃鸡和萝卜?中医专家表示,煎中药是个技术活,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煎法,不同的方子有不同技巧。要让中药发挥出最大药效,首先得学会科学煎药。
煎药器皿以紫砂锅最好,忌用金属
  中医专家林丽珠教授指出,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煎煮器具密切相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凡煎药,忌铜铁器。”因此,不建议用金属的锅具来煎煮中药。砂锅是从古沿用至今的传统器具,现在应用广泛的紫砂药壶,不但保留砂锅的优点,而且加热速度更快、清洗更方便。
下锅前不同药材浸泡时间有别
  有些患者常会像洗菜一样清洗中药,但其实中药材一般无需淘洗。如要清洗,也只用水漂洗一下即可,以防有效成分丢失。
  林丽珠说,中药煎煮前应先浸泡10-20分钟。若处方以质地疏松、轻浮的植物药为主,浸泡5分钟即可;以质地坚硬,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为主,浸泡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一般浸泡时间最长不超过30分钟。浸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浸泡时间太久会引起药材变质。浸泡时多用凉水,甲壳类坚硬者可适当用温水浸泡。
一煎二煎、文火武火、煎药时长,得看药方
  一剂中药可以煎多少次?林丽珠说,通常以煎煮两次为佳,即坊间所谓的“翻煲”。而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可再煎第三次,尤其滋补药、材质较为坚实者。
  煮第一次时,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加水浸透,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1厘米(大约是用手指平放轻压药材后,水面刚好没过手指)。第二次用水量则少一些,加水至中药平面即可,如药材质地坚实,加水量可稍多;如煎煮时间较短,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为头煎30-60分钟,二煎30分钟左右。
  火候的大小也是有讲究的。清代石寿棠曾说:“欲其上升外达,用武火;欲其下降内行,用文火。”现一般采用先武火(大火)煮沸,水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此时开始计算煎煮时间。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做法,还应根据方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煎煮方式:若为感冒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煮沸时间为15-20分钟即可,温服;若为补益药,煎煮时间可延长至60分钟左右,温服。最后的煎液量,成人为200-300毫升,儿童为50-150毫升。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避免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不小心把药物煮干或焦了,不能再服,因为可能产生了一些有毒物质。
  林恒华 张秋霞
小贴士
把握服药时间和饮食禁忌
  什么时间吃中药效果最好?林丽珠主张,两次煎煮的中药混合之后,分两次于两餐中间服用,即上午10时左右、下午3时左右各一次,以免空腹服药或饭前服药影响胃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忌烟酒;黄疸、痈疽等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贫血时忌饮茶;肿瘤病人除以上禁忌外,忌食羊肉、狗肉。
相关链接
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四大煎药技巧
  中药煎煮过程还可能需要一些小技巧,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这些技巧如何操作,分别适合哪些药材呢?
  ●先煎:适合如煅龙骨、煅牡蛎、醋鳖甲、醋穿山甲、龟甲、石决明等矿物、贝壳、甲壳类药。煎煮时,加水用文火先煎30-60分钟,煎煮过程中经常搅拌防黏锅。川乌、附子、草乌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则需先煎1-2小时减毒。此时水量亦要适量增加,用后器具应反复擦洗,或煮过再用。
  ●后下:如砂仁、豆蔻、鱼腥草、苦杏仁、徐长卿、木香、降香等入药宜后下。在其他药煎煮以后、停火前将其纳入稍焗即可,尤其是芳香类药材,如木香、降香、砂仁等。
  ●包煎: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包煎主要为了防止黏锅及刺激咽喉,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
  ●烊化:适合阿胶、鹿角胶、龟胶、饴糖等药材。将药材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后,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注意要勤搅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