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的青田高山上,杨梅果已星星点点爬上枝头,再过一个月,这里就将引来一波旅游小高潮。
青田人很骄傲,因为青田不仅是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还是“中国杨梅之乡”、全国杨梅标准化示范县,这里出产的杨梅果大色艳、肉质细软、品质极优。
据清光绪《青田县志》记载,青田杨梅有红、紫、白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产季窟者佳。可见,早在光绪年间,青田农民种植杨梅已较为普遍,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该县实施培育杨梅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之后,才真正掀起了发展杨梅产业的高潮。
青田县根据山多地少的县域特点,编制杨梅“三带一区”产业布局规划,将杨梅基地建设在瓯江、小溪两岸,为杨梅生长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到2017年,青田县杨梅种植面积已达11.6万亩,种植范围覆盖全县32个乡镇,从事杨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农民约8万人。
青田县高度重视杨梅质量安全管控工作,为保证让消费者吃上“放心梅”,青田杨梅在各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杨梅标准化生产,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对入市前的杨梅进行检测,推行杨梅产地“二维码”追溯系统……
目前,全县杨梅主产区标准化生产率已达到70%以上,累计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18个,杨梅产量、质量得到双提升。
“一品一策”,提质又增效
“从2016年开始,我们开展杨梅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专项行动后,杨梅的种植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青田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田始终坚持“品质至上、安全第一”的方针,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无公害生产,有效改善了杨梅品质,提升了产量和效益。
青田绿丰梅园家庭农场负责人蒋东丽为她的杨梅园配备了黄板和糖醋液诱杀果蝇。杨梅最怕果蝇,蒋东丽就在梅园里悬挂上糖醋诱杀剂,把果蝇吸引到诱剂里杀死,防止果蝇繁衍后代。有了这些“帮手”,杨梅基地除果子摘完后会打一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病虫害外,其他时候都不用再施农药。
据了解,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安装物理防控设施,推广杨梅病虫害统防统治2万多亩,建设杨梅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5万亩。今年以来,举办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绿色防控和安全用药培训会9期,通过统一药剂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统一安全间隔期,转变了梅农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梅农科学用药水平。
除了生态栽培,网室避雨栽培对杨梅这种不带果皮的水果品质提升也非常重要。
在青田平峰寨春华家庭农场,100亩杨梅罩着一顶顶白色的罗帐,远远望去,像一个个小号的蒙古包。“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广杨梅网室避雨栽培技术,通过采前40天覆盖防虫网防果蝇,采前15天覆盖薄膜避雨,基本解决了杨梅生产中果蝇和雨水的两大难题。”据青田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网室避雨栽培可达到避雨、防虫、延后成熟等目的,从而实现提质增效。经数据观测及品质评定,网室避雨栽培杨梅具有落果率低、单果重、固溶物含量高、无果蝇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有望改良后进行大面积推广,成为青田杨梅产业转型的一项重要技术。
安全监管,带来“放心梅”
杨梅种植过程日益生态化,但质量监管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去年,青田县专门出台了《青田杨梅质量安全监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和村两委的工作职责,从而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5月15日,在青田县坪峰寨杨梅基地,青田县农业局的检测人员正在现场开展定量抽检,检测人员随机摘取了1公斤的大棚杨梅作为检测样本,主要检测该杨梅是否有使用限用农药。“杨梅成熟开摘之前,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种植基地进行反复抽检,到采摘上市的时候,更是严加检测。如果检测发现问题杨梅,将及时会同乡镇、村两委采取树上摇果、就地销毁等措施,严防不合格杨梅流入市场。”青田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青田县农业局借助电视、广播和网络等载体,以发布县政府通告的形式,发放《致广大梅农的倡仪书》,由各乡镇与梅农签订《杨梅安全生产承诺书》,开展杨梅质量安全流动宣传,由该县数字电影放映队在28个行政村放映杨梅质量安全宣传片,让广大梅农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真正做到“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
据了解,从5月起,青田县农业局对瓯南街道、仁宫乡、万阜乡等杨梅主产区的生产基地开展了采前杨梅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取样35批次,每批次检测58种农药,合格率为100%。
同时,青田严把源头关,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从前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禁止销售水胺硫磷农药,并对经营违禁农资的行为依法重拳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青田杨梅销售推行“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杨梅贴上合格证和二维码标签,就如拥有了一张身份证,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品种名称、产地、梅农电话等信息,从而让消费者购买的杨梅得到品质保证。”青田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户联保”,质保新名片
这几天,青田春华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春华忙个不停,一些上海客商听说他种的500亩杨梅要上市,就提前来农场参观订购。张春华说,去年他就加入了由县杨梅产业协会组织实施的杨梅质量安全“五户联保”小组,并签订联保责任承诺书。“梅农一起严守杨梅质量关,不管买主多么挑剔,我们都不怕!”
青田生产经营杨梅的家庭散户多,监管措施很难全面落实到位。去年5月,青田县开始探索一条“农民自治,相互监督”的杨梅质量安全监管之路:在该县6个试点村开展杨梅质量安全“五户联保”责任试点工作,涉及梅农255户、梅园种植面积2800多亩,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已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据统计,去年各试点村杨梅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放心梅”形象,各试点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青田县船寮镇仁川村为例,鲜果均价从往年的每公斤14元上升至30元,收购商和采摘客争相上门,实现了从挑出村卖到等着上门收的转变。
这一切都得益于“五户联保”这项创新举措。据青田县杨梅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五户联保”就是在梅农自愿的基础上,将地块相邻的梅农,以每5-7户为单位,编成一个联保小组,由小组成员选举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全组成员签订联保责任承诺书。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做好绿色防控、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如有一户农户种植的杨梅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会在协会监督下就地销毁这批杨梅,同组其他成员共同受罚。对实施该项制度的试点村青田县将在产业发展及政策上予以优先安排和支持。
在实行“五户联保”的同时,各试点村还将组织杨梅质量安全巡逻队,由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带队上山巡逻,相关监管部门则严把检测关,做好抽样检测工作。通过群防群控,不让一颗“问题”杨梅流入市场。
青田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组守约,共同受益”、“一户违约,全组受制”的联保监督管理新机制,将引导农户从源头上重视杨梅的品质安全,让杨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
目前,“五户联保”已在全县杨梅种植专业村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