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茶和茶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多种维度。从长度看:茶,源于自然,贵乎人文,植根中国,风靡世界,走进太空,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兼有物质性和文化性两大特性,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心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象征。中国茶和茶文化经历过辉煌,也经历了衰落,现在正处在复兴、振兴、再创强国辉煌的历史机遇期。从宽度看:拥有4千多万亩茶园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拥有13亿7千多万人口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茶消费大国,多茶类、高品质、富文化、养身心正成为中国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一带一路”和世界茶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将给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出去带来更多的机会,蓬勃发展的中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和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中国及世界茶人的喜爱。从高度看:当今中国,国运昌盛,茶业兴隆,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正处在盛世兴茶的历史机遇期。
“十三五”规划全面开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精准扶贫政策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都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开启了新征程。
当前,正是中国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新起点。我们一定要遵照中央以及国家农业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机遇发展新型业态做强茶产业的要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做精茶叶,丰富业态,壮大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创新发展。
“六茶共舞”是个有机的整体,既要有做精茶叶,做强品牌的匠心之道,更要有跨越茶叶做强茶产业的创新之道。
树立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实践的先导,是做强大品牌、开辟大茶业新天地的法宝。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以历史思维承前启后,以辩证思维转化矛盾,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以底线思维掌握主动。“六茶共舞”,重在三产(一二三产业)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贵在文化引领,科技支撑,企业运作,政府主导。践行“六茶共舞”,就要树立跨越茶叶小品牌、小产业,做强茶业大品牌、大产业的理念,实现从茶叶生产为中心的传统小茶业业态向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新业态、多业态的大茶业转变;树立文化引领,丰富内涵,创新消费,提质增效的新理念,实现从茶叶传统消费,简单消费向文化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多元消费等新消费观、新消费业态转变;树立借“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的全球消费理念,实现从单一外贸渠道,重量轻牌,无序竞争向品牌外贸、品质外贸、有序外贸、效益外贸等新外贸业态转变,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文化价值和世界价值,全面推进提质增效新发展。
文化为魂
《易经》要义说:“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道”就是文化。印度茶人说,印度和中国对待茶叶的态度存在着本质区别——茶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印度只是一门生意。印度茶产业需要从中国取经。“六茶共舞”只有融合优化多元文化元素,彰显古今交融,雅俗共赏,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多元特色,做好茶旅结合、茶禅(道)和合、茶文融合、茶养契合、内外聚合的精彩文章,丰富文化链,拓展科技链,延伸产业链,创新营销链,提升价值链,使茶业接二连三增加成长力,使跨界拓展新业态新产业增添鲜活力,把“六茶共舞”舞得更精彩。
科技(人才)驱动
习近平主席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精彩舞动“六茶共舞”,科技(人才)驱动是关键。无论是一二三产业的交融连接,还是跨界融合拓展;无论是品质、品牌、标准的打造,还是大数据的科学运用和线上线下的现代营销;无论是绿色化、清洁化、机械化的新业态、大茶业的创造,还是全价利用提质增效的追求;无论是“一带一路”“世界茶业”的求索,还是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目标向往等等,无不关系到科技(人才)的驱动和科技(人才)链的拓展和支撑。丰富人才链,拓展科技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新业态,做强大茶业,是“六茶共舞”的动力源泉。茶界科技院校和相关科研、文化机构要融入“六茶共舞”新舞台,努力创造一个从茶叶走向茶业,从茶农走向茶师,从茶园走向市场,从茶乡走向茶都,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小品牌、小茶业走向新业态大品牌、大茶业,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崭新局面。
创新为本
“六茶共舞”,提质增效,培育新业态,创新大品牌,发展大茶业,“创新”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综合创新。创新,是求新求变的终极追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里,择其要而简述。
品牌创新。品牌,意味着质量、标准和信誉的统一,消费者认知度和美誉度是成功的关键。诚信,是最聪明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当前,中国茶品牌创新的重点应是满怀诚信,别具匠心,着力打造国家品牌、世界品牌,规范公共品牌,做精文化品牌,做强企业品牌,创新品牌营销文化以及设立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有2300多个世界品牌。而中国茶品牌的问题主要在散、低、假。俗话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独行只能走快,众行才能走远”。牵起手来,才有同一个世界,打造品牌企业联盟是一个好办法,福建“八马”品牌企业联盟,湖南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等都是有益的探索。
绿茶创新。中国六大茶类中,黑茶以“金花”取胜,藏茶汉饮拓展了新市场。普洱茶以“生态”动人,老茶树价值千金。红茶以“普饮”悦人,企业做红茶成为时尚。青茶以“香”诱人,清雅浓郁遂成传袭。白茶、黄茶以“稀”聚人,市场销路不愁。唯有茶类老大的绿茶一些诸如“不耐放,睡不着,体质寒、胃不适不宜喝”等声音不绝于耳,有点落寞。茶只有适合的,没有最好的。市场是立体的,只有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竞争市场,才是取胜之道。绿茶生产需要精准研究,扬长补短,创新发展。有长不扬就是短,有短补上则为长。绿茶异化派生出“白茶”“黄茶”“紫茶”等新、奇、特新种类,为一大突破,颇受消费者喜爱。当下,绿茶重点要在“易氧化、不适宜人群喝茶和品牌宣传、营销”等方面有所突破,着力推进绿茶生产创新发展。
体制创新。低、小、散、弱是中国茶业发展的通病。“低、小、散、弱”主要在散。散造成小、低、弱。因此,关键在于推进生产体制、组织体制、管理体制、营销体制,内外贸体制等方面的变革创新。培育茶业龙头大品牌,大企业,创建起茶品牌企业联盟等是值得探索的途径。当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各方助力,民众同心,共赢共荣大体制,才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经久不衰,永续发展的坚实保证。
此文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周国富在“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由本报记者整理。
5月 19日,来自台湾的参展商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台湾赛德克之茶,以及当地的茶文化。
本报记者王美华 摄
两位浙江长兴姑娘正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现场制作紫砂壶。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