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遇上咖啡
对话人: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河南省副省长王铁,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副部长陈青南,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奥斯卡·鲁埃达
屈冬玉:茶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产品,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室礼俗、饮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中国,因此,茶和茶文化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巨大福祉。中国茶叶增强竞争力,一是要创造产业附加值;二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三是要跟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不仅把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去,同时把茶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过去几年,我们境外旅游业产值已经非常高,为此也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把中国茶文化带到其他国家去,实现“1+2”的产业整合,在农业和旅游中享受茶文化。我相信在这方面中国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对于服务行业来说都是如此。
王铁:1987年,河南春秋古墓群出土了茶叶。信阳毛尖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就有了。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获奖。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信阳毛尖年年都获金奖,所以说,在河南不喝毛尖喝什么呢?
陈青南:我们越南人有喝茶和喝咖啡的习惯。每天早晨或者是吃完早饭后,我们习惯喝一杯咖啡或茶。茶和咖啡是越南文化当中一个美好的存在。我们越南3/4是高原和山区,这种多样性很适合种植热带作物,例如咖啡。越南有种咖啡的传统,越南咖啡种植面积有64万公顷,产量大概是1000万吨,是世界排名第二大出口国,主要是越南的土壤很适合种咖啡。我们来参加中国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也带了一些越南产品,请各位来品尝。
奥斯卡·鲁埃达: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地。根据历史记载,咖啡源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镇,后来咖啡这个词又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中文表述就是“咖啡”。1730年,咖啡来到了哥伦比亚,随后哥伦比亚开始种植咖啡,并成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咖啡生产地。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就是早上喝咖啡,下午的时候喝茶,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完美地结合了咖啡和茶,让我一天都保持清醒,让我的外交活动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茶咖企业文化与品牌营销
对话人:西湖龙井正浩茶庄总经理胡璧如、意大利摩卡咖啡公司CEO罗西·文森佐·比亚焦、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代表许嘉纯、益阳茶企刘杏益、西南大学教授刘勤晋
胡璧如:为什么现在在欧美的市场上喝不到名优的茶叶?中国把最好的茶叶留在了国内,我们出口的一直是大宗茶,因为中国茶产自于中国绝大部分的省市,每一个大省里有当地的茶叶经销单位、进出口公司,中国出口的茶一直是一些比较廉价的、适合海外朋友饮用的茶。像杭州的西湖龙井这样最好的、最顶尖的名茶,主要是在国内销售。所以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地举办这类大型展会,能够把我们中国的好茶更好地宣传出去,在欧美国家以及更多的市场,甚至在更多的茶馆可以看到来自我们中国的好茶叶。
罗西·文森佐·比亚焦:咖啡是一种饮品,其实咖啡是除水之外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了。我之所以来到这里,是想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意大利咖啡。我们的咖啡胶囊市场规模大概达到了1亿元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在办公室或者家庭当中布置他们的咖啡胶囊机,我相信这会成为未来喝咖啡的一种方式。很多的意大利咖啡生产商为此在去年投了大笔的资金在这个市场当中,而且这部分的市场投资将会愈演愈烈,这是他们看好的一个目标市场。
许嘉纯:每一杯咖啡,我们都希望能为每个人注入一种精神。中国已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星巴克希望将各地的门店打造为除了居家、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同时,星巴克已在云南开展咖啡项目,通过培训,希望为当地农民创造新的增收途径,也希望通过质量标准的统一、提升,把云南的咖啡品牌传播到全世界。
刘杏益:湖南黑茶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带动了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在我们中国的六大茶里,黑茶由2010年的第四位提高到了现在第二位,从中可以看到湖南黑茶的魅力和特点。
湖南黑茶发展这么快有两个原因。第一,湖南本身的历史文化和他的文化底蕴,使我们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接受。第二,湖南黑茶具有一些独有的功效,当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之后,减肥助消化、改油腻、降糖这几个功效非常的明显。第三,湖南黑茶品质高,使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接受。
刘勤晋:大家都说年轻人好像都喜欢咖啡,而没有去喝茶,实际上跟我们的宣传有关系。当然咖啡也是一个好东西,咖啡确实使人兴奋,特别是浪漫的情调是很多年轻人所追求的,但如果说把我们的茶做到像咖啡一样,也可以达到同咖啡一样的效果。现在我们国内有很多茶吧出现,比如点点等这些茶吧,实际上就是年轻人搞起来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国外求学,看到了咖啡的这种文化适合中国年轻人,便把咖啡文化当中的某些元素也引进了茶饮。因此,茶饮现在也变得时尚起来,特别是红茶。如今,在国内红茶非常受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女性的欢迎。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朱诗整理 王美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