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在中国茶产业版图上,浙江的规模和产量无法与许多省份相提并论,但论质量和效益,许多地方则只能望其项背。以“十二五”以来的六年为例,浙江茶园总面积增长不到30万亩,但一产产值却增长了整整七成。另一项非官方的测算是,到去年底,浙江295万亩茶园,可采面积268万亩,一产产值155亿元,亩均产值达到5700多元。但按三产相加的口径,总产值则超过5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亩均产值还是总效益,都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都说“世界茶乡看浙江”,但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七万家中国茶企不及一家英国立顿”犹如梦魇,压得中国茶业喘不过气。那么,到了后工业化时代,我们能否重拾失落已久的话语权,重建茶叶生产与消费的引领能力?在这方面,浙江又能给予哪些启迪?
向“结构”要效益,而不是向规模要增长
浙江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尤其在茶业综合竞争力方面,一直为人称道。但浙江茶叶种植面积其实并不大,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六年时间只增加了30万亩。新世纪以来,许多省份出台政策推动茶业发展,面积和产量被不断刷新,超过400万亩的就有4个省,茶叶面积最大的贵州达到近700万亩。浙江缘何有此定力,不为所动?
浙江省农业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浙江提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此后变更为“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不仅没有扩大规模,而且连“提高单产”也不再提起。“外延式的规模化高增长,不仅要付出环境资源成本,而且潜藏着‘卖茶难’的社会风险!”
因此,这么些年来,浙江从未在规模扩张上推波助澜,不少地方还鼓励坡度高于25度,或者产能过低的茶园“退茶还林”。这也是全国性产大于销,价格下降,甚至出现滞销,但浙江茶叶“风景这边独好”,一路平稳健康发展的奥秘所在。
不能不承认浙江人是务实的,聪敏的。如何做到让茶叶适销对路呢?记者调查发现,浙江的主要做法是进行各种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调整季节结构,提高春茶比重。浙江从理念、技术配套等方面主动引导,调整季节结构,加大春茶比例。现在在浙江,春茶占60%,夏秋茶占40%。控制总产量,缓和产销矛盾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其次是调整良种结构。确立名优茶战略后,浙江将龙井43、迎霜等11个品种列为重点推广良种。2001年,浙江省政府再次出台专项文件,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此后十年,浙江茶园良种率从12%直接提升到了62%,“良种率”在全国的排名,从倒数一下子窜到了前三甲。
同时,浙江潜心研发特色珍稀茶叶品种。最为典型的有白叶一号、天台黄茶、黄金芽等,个个风味独特,个性十足。像口味鲜爽的安吉白茶,其主打品种白叶一号占到安吉茶园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每年当地还繁育近亿株无性系良种茶苗,光白茶产业,就可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
最后是调整机炒与手工的结构。浙江自2013年启动标准化茶厂建设以来,已升级投产194条生产线,覆盖全省48个县,产值近15亿元,很好地保障了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化水平。但与此同时,浙江并不排斥手工炒制,那些有意为之的“非标”茶叶,往往个性鲜明,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大品牌固然诱人,“小而美”更加可行
“在产品和市场的沟通中,品牌是唯一的桥梁和纽带。消费者只有通过品牌,才能感知产品质量和信誉。”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成灿土认为。
首先,早在2000年,浙江就提出了“一县一品”,倡导在县域范围进行茶叶品牌的整合。第二,最早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加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结构模式。第三,最早开展“十大名茶”评定,并举办各类茶事节庆活动,进行品牌推广。
浙江全省有48个茶叶主产区,每个地方的茶叶都各具特色,这正是品牌个性化、差异化定位不可或缺的优势。
2015年时,“千岛湖茶”品牌创建中的争议最能说明问题。突出“龙井”,还是主推“鸠坑”?行内人都知道,“龙井”的市场认可度较高,但“鸠坑”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批公布的“十大茶树良种”,原产地就在淳安县鸠坑乡。在龙井43、乌牛早等早采品种的冲击下,“鸠坑茶”面积日趋萎缩,但作为传统老品种,其味浓香高,在种质资源上具有唯一性优势。经过多次争论,最终各方达成共识:多元消费时代,谁最具特色,谁就能够占领细分市场。“鸠坑”终得上位。
如今,浙江茶叶品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像开化龙顶、大佛龙井、径山茶、长兴紫笋、莫干黄芽……几乎每个品牌背后,都有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典故,以及各具风味的鲜明特色。许多茶品牌尽管规模不大、产量不高,但在消费者心中印象深刻,茶客也很愿意为自己认同的文化买单。这也正是礼品市场萎缩之后,浙江茶叶依然坚挺的深层因素。
从2006年起,浙江到各大城市举办浙江绿茶博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全球主要茶叶消费城市搞推介,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而县级层面,几乎每个主产地都有茶事节庆。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连结。
茶旅融合“新业态”
纵观今天的浙江茶产业,以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代表的三产融合新业态,正成为新的动能和增长点。
茶旅融合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如今,走进许多连片茶园,主干道、游步道、机耕道,一应俱全,一些茶山甚至还用上了喷滴灌和高效节水系统。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浙江八成茶园已覆盖标准化技术,创建成功的标准茶园也超过了50万亩。
罗列万告诉记者,尽管浙江在2010年才提出茶叶的精深加工,市场消费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但总体来说,最近几年,饮料用茶、提取用茶、绿茶粉及其他原料用茶等精深加工用茶生产显著增加。到去年底,全省精深加工茶叶消耗量已达11.7万吨,52家茶深加工企业,创造了将近20亿元的产值。
如果说茶叶的精深加工方兴未艾,那么,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以及茶体验功能的拓展,在浙江则可谓轰轰烈烈。许多环境优美的茶园,一到周末或采茶季,便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业态崛起,也让过去茶叶“论斤卖”,转变为“论杯卖”。
羊岩山,古以“山顶石壁有石影如羊”而命名,不过今天世人知晓此地,多缘于“江南第一勾青茶”。现在,整片1.4万亩绵延起伏的茶山,成了综合性茶文化主题乐园,由羊岩茶厂与临海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股运营,投入近亿资金,挖掘出四个景区和数十个景点。去年,来茶园观光体验的人数就超过了10万人,产生效益达1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浙江,正处于建设阶段的茶产业特色小镇,就有西湖龙坞茶镇、松阳茶乡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
位于杭州西南的龙坞镇,四周群山环绕,有1万多亩茶园,是西湖龙井最大产区。未来3到5年内,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龙坞茶镇有望跻身5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中国第一茶镇,并成为全国“茶产业、茶文化、茶生活”的集聚创新平台。而在松阳县,尽管茶香小镇仍在建设中,但作为核心区域的大木山骑行茶园,已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每年举办多场重量级骑行赛事,去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在茶文化研究专家、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看来,除了特色小镇、茶叶特色强镇外,更具生命力、复制性的是一个个由茶场、茶企衍化而来的“微茶庄园”,它们简单易学,且各具特色,未来将前景无限。记者采访发现,实际上,这支“蚂蚁雄兵”正日渐壮大,许多茶园开始利用基础设施,融入观光、养生、餐饮、住宿等功能,既引来了游客又促进了茶叶销售,形成众多“小圈层”。
“十三五”期间,浙江将大力推进茶产业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与品牌会展融合发展,在全省茶叶主产区,引导建设一批茶庄园、茶博园和茶主题公园,计划建成20个左右茶业特色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