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农企

“科奥农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鲜菜网上卖 田园“搬”进城

  •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宁波镇海九龙湖镇西河村的科奥农业科技园,看到成排的果蔬大棚里,一片生机盎然。几名工人正忙着将新鲜采摘的青菜、萝卜、芹菜等,按照订单分类打包,送上冷藏车。不一会儿,5辆配送车鱼贯驶出基地,“下午5时之前,这些蔬菜全部送到4个供应点,当晚就能端上顾客的餐桌。”科奥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柳生说。“科奥农业”是宁波近郊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每天有近万公斤的新鲜果蔬从田头源源不断供应市场。与很多基地不同的是,“科奥农业”实行订单化生产,与许多单位、机构挂钩,产出的果蔬直接送进单位食堂。李柳生说,尽管基地不愁销路,“我们一直在琢磨,想把辛苦种出的好产品以最快速度送到消费者手里。现在,网络销售开启了一扇新的市场之门。”
      人到中年的李柳生是河南人,大学专攻畜牧兽医专业,20世纪90年代时作为人才被引进到镇海。摸爬滚打10几年之后,已成为畜牧专家的老李却出人意料地改行,当起了菜农。2010年,他承包了200亩地,引种夏季耐高温、耐病虫害的青菜品种以及青果小番茄等,补充当时的市场空白。此后的六七年间,遇到过几次严重台风灾害,也经历过“颗粒无收”甚至借债度日的困境,但这个顽强的北方汉子一次次挺了过来。“种菜是良心活,只要实实在在地付出,顾客就会认可”。依靠严格的标准化种植管理和生态化综合防治措施,“科奥农业”出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赏识,基地规模逐渐扩大到800亩,成为宁波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和宁波市、镇海区两级的“放心蔬菜生产基地”。
      照顾好大客户,同时也要做好小生意。基地每天产生的富余果蔬如何善加利用?3年前,电商才起步,对市场异常敏锐的李柳生便尝试借助“互联网+”,谋划实施果蔬O2O销售。基地成立了电商公司,并引入了二维码溯源系统,在每个蔬菜包装上印上二维码或条形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蔬菜农药残留检验、出货时间等信息,会立刻反馈到手机上,“吃得更放心”。
      开展果蔬网络销售,最大的难题就是保鲜。李柳生说,开始的一年多,“科奥农业”委托物流公司实施配送,但最后没成功,“物流配送环节太多,有时同城运输也要走两天,等蔬菜送到客户家,很多已蔫掉了”。特别是夏季,只要配送一延误,叶菜会很快变质,导致退货和损耗。
      出师不利,李柳生没有气馁。他仔细总结之后,想出了另外一种新模式:定时定点配送,顾客就近取货。去年年初,“科奥农业”成立了自己的车队,自己做配送。“网销的面不能铺得太大,我们瞄准城市白领家庭群体,提供更为精准的订单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李柳生以农贸市场为原点,先后在镇海招宝山街道和宁波的兴宁路、鼓楼开设了4个供应点,为附近的居民提供网络鲜菜订购配送服务。目前,“科奥农业”网销蔬菜实行每周二、周五配送一次,客人提前一天下订单,基地当天早上按单配货,下午发车送达,顾客下班时到就近的供应点取货,晚上就能吃。这样一来,“科奥农业”基地实现了第一时间将新鲜蔬菜送到市民餐桌上,“因为蔬菜的品质好,又能自由搭配,售价比超市还略便宜些,受到了很多市民的欢迎。”
      据了解,去年,“科奥农业”的蔬菜网销额有 300多万元,“因为口碑效应,今年客户量增加很快,有望做到1000万元的销量”,李柳生说,眼下他筹划通过与庄市街道部分物业公司合作,把蔬菜直接配送进小区,这样,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到新鲜蔬菜,像接收快递一样方便。在“科奥农业”科技园大门上,“科学、高效、生态、安全”8个大字分外醒目,这也是李柳生种菜的座右铭。老李说:“我有个梦想,要让绿色田园与市民餐桌实现‘零距离’,让大家吃到更新鲜、更放心的农产品。”余建文
    李柳生在查看豆荚的长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