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产季,我们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约卖出5000吨‘满棠泓’椪柑,占新发地市场年椪柑销量的18%,在同行中排名第一。”近日,衢州市柯城区良鹏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良鹏在四处物色柑橘规模生产基地,计划未来进一步扩大“满棠泓”品牌销量。“十年前我去北京出差,住宾馆,看到宾馆大堂里放着好几箱衢州‘满棠泓’椪柑;上饭店吃饭,又看到饭店里摆了几箱‘满棠泓’。”柯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方培林从十多年前起,每年都要到北京调研椪柑市场,对此印象深刻。他说,新发地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衢州有一两百个柑橘贩销户在此做贩销椪柑的生意,但有品牌的,只有两家。一家是“满棠泓”,一家是2007年入驻的“王后”。而“满棠泓”销量最大。
廖氏兄弟成为“椪柑大王”
55岁的廖良鹏是柯城区七里乡七里三村人,原先在家干农活。1993年,橘子滞销,乡亲们将橘子交给他卖,卖完再给钱。他从亲戚朋友处借了3000元当路费,开始了贩橘生涯。
起先,廖良鹏将橘子拉到本省及江苏、山东等地卖。1997年,他来到北京明光寺农产品批发市场,发现北京市场对优质椪柑的需求量很大,只要质量好,橘子在车上就能卖掉。
一个人做,一年贩不了几车橘子。廖良鹏拉来兄弟廖良武和廖良玉,合伙贩柑橘。廖良武负责在本地收购椪柑,廖良玉负责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他自己在北京负责销售。兄弟仨组成“三驾马车”,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市场的消费者喜欢口感好、包装精美的椪柑,廖良鹏很快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00年,兄弟仨在北京打出“满棠泓”衢州椪柑品牌。这一年,廖良鹏共在北京呆了85天,卖出2000余吨椪柑,销量超过了北京市场上的同行。
2004年,廖良鹏进军北京新发地市场,这儿平台更大,辐射范围更广,“满棠泓”椪柑销往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等地。2011年11月,他们在衢州市石梁镇白云村白岭自然村成立了良鹏柑橘专业合作社。2016年4月,在新发地市场举办的2015年度单品经营大王比赛中,廖良鹏以销量第一的成绩夺冠。
塑衢州椪柑优质新形象
能在北京市场上拔得销量头筹,跟廖氏兄弟重视品牌打造息息相关。
收购环节,廖良武严格把好质量关。收购前,他要到橘园里看过,能种出好果的才收。收购中,只收果形大、口感好、色泽佳、硬度好的果实。
商品化处理加工环节,由廖良玉严格把关。同一批“满棠泓”,确保规格统一。雇用熟练工,进行标准化处理。
贩销环节一样严把质量关。2007年冬,温度很低,放在简易仓库中的20吨椪柑冻坏,被就地处理。拉到北京的椪柑也被冻坏了30多吨,廖良鹏一个也没卖,都处理了。有些年份上半年升温快,椪柑容易变味,一旦发现口感有异,这些椪柑就不会被拉到市场上去。虽然损失很大,但廖良鹏说:“影响品牌声誉的事,坚决不做。”
2012-2014年,柑橘行情不好,但“满棠泓”的生意从来没停过。“就是赔本也要帮乡亲们把优质橘子卖出去。”廖良鹏说。
“满棠泓”品牌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年销量2000多吨,扩大到年销量5000余吨。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廖良鹏计划建“满棠泓”椪柑基地。“只有从基地抓起,从产地抓起,品牌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走得更远。”
带动乡亲靠“一棵树”增收
“满棠泓”不仅让廖家兄弟赚了钱,也带动了一批橘农和下山脱贫户增收。
石梁镇白云村白岭自然村72岁的橘农江荣泉,全家7口人,有3人在良鹏柑橘专业合作社打工。江荣泉帮忙收购,他妻子负责脱袋,媳妇套袋,一个产季下来,3人可以赚3万元左右。家里种的椪柑,最高年产量可达3.5万公斤,除了等外橘,都是廖良鹏收购去的。“2015年橘子滞销,有的人每公斤只卖了0.6元。我家橘子全部卖1.28元/公斤。”江荣泉介绍,“满棠泓”品牌打响后,廖良鹏橘子收购价比别人要高得多,橘农都愿意把橘子卖给他。
67岁的叶耀妹是石梁镇张西村下山脱贫户,2015年到良鹏柑橘专业合作社打工。她负责给柑橘脱袋,每天能赚80-100元,每个产季能赚 8000-9000元。她说,自己每月只有100多元养老保险金,这笔钱对她非常重要。
据了解,在“良鹏”打工的当地农民有80余人,年发放工资约170万元至200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打工者,是低收入人群或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
底价困境,品牌化是破解之道
据柯城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柑橘产业是衢州农民的主导产业之一,衢州市各级政府力推衢州柑橘品牌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曾几何时,由政府主导力推的柑橘品牌“一品红”红过,但后来却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满棠泓”是由企业、柑橘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柑橘品牌,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活力,可以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衢州市柑橘生产面临两大困境:低价困境和小农困境。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品牌化都是关键的破解之道。目前,柑橘收入依然是橘区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通过品牌化建设,提升柑橘品质,可有效提高衢州柑橘的市场竞争力,带动橘农增收。品牌培育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基地建设、仓储设施、冷链系统、熟练工人、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个细节抓起,打造全产业链。
程红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