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中科聚禾”乐当农技闯市的“翻译官”

  今年53岁的湖州市吴兴区农民金立新跟果树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一次却向一位“90后”的小伙子李承想请教起问题来。近日,在该区高新区的金旭农庄,这一老一少围着400棵枣树苗转悠。“金师傅,今年这批枣树你不能让它们挂果,才能保障明年的丰产。”小李蹲下身,指了指树干底部说,“今年盛花期不要做环割和保花保果措施就能控制挂果。”
  老金听得入了神,“枣树种下第一年不让挂果,我信这小伙子,之前去他们的示范基地看过,北方的枣居然被他们在南方种活了,两三年工夫一棵树就能结三四公斤枣,所以我也引种了一批。”老金告诉笔者,小李是中科聚禾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负责人,这个园区在当地运营已有3年。
  这一片123亩的示范基地是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投资建设。中心副主任张鹏告诉笔者,园区一头连着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一头连着农产品市场,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做“翻译官”,把农业技术转化成市场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引种栽培最新的种子种苗,探索高效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从而变成农民易操作、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张鹏说,成立至今,园区已引种栽培了鲜食枣、菲油果和青钱柳等多个经济林树种,今年还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北枣南种标准化推广。目前,园区已向省内各地销售各类苗种近5万株。
  走进中科聚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一处连栋大棚里笔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打理进入盛花期的一批枣树。“优质的枣树品种需要嫁接,我们选择的砧木是生长环境适应性较强的酸枣,在它上面又分别嫁接了早、中、晚三个不同成熟期的鲜食枣品种。”李承想告诉笔者,基地60亩避雨棚里已成功引种栽培了南太湖酥脆枣、月光枣和伏蜜枣3个品种,不同的收获期让农户闯市场多了选择。
  事实上,在园区为市场量身定制农技产品的背后,是当地技术团队为实现“新品种本土化种植”的不断“打磨”。据介绍,国内枣品种多达360多个,园区凭借与高校院所合作的技术优势,精选了20多个有迁移可能的品种,并在高新区进行进一步本土化、标准化技术研发,历时长达2年之久。“期间我们对种苗繁育、移栽时间、定植方式、环割节点和保果措施等都进行了系统化探索,目的就是让北枣南种形成一套技术标准,利于在种植户中推广。”张鹏说。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