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着三伏天的临近,“冬病夏治”即将迎来大好时机。
那么,哪些是“冬病”,“冬病”又该怎么治?不妨来了解一下“冬病夏治”的基本常识和一些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咽炎、体虚易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性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3.妇产科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炎、产后头痛、经行泄泻、不孕等虚寒症。
4.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反复易感冒、脾胃虚弱、遗尿等。
5.风寒湿痹痛:风寒湿筋骨痛、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网球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麻木等。
6.其他:精力不济、易疲劳、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易感风寒等亚健康症状。
“冬病夏治”敷贴治疗注意事项
1.敷贴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
2.敷贴时间:成人每次2-6小时,儿童每次1-3小时。以耐受不起泡为度。
3.禁忌人群: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孕妇、严重过敏体质、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正在发烧、咳喘等。
4.贴敷期间,应待在阴凉环境(空调房也可),减少运动、避免出汗,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5.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海鲜食品,贴敷当天禁洗冷水澡或游泳。
6.贴敷后,出现不适请及时请教医生,若患者属敏感体质,或用药曾出现起泡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若出现瘙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明显时应及时取下药物。
“冬病夏治”的这些误区,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在简单的“冬病夏治”四个字中,蕴含了很多学问,有些大家“想当然”的常识,恰巧是“冬病夏治”的误区。
误区1: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且在讲究辨证论治的中医中,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证型。”中西医结合科专家朱红说,像阴虚火旺型的患者,体内的阳气已经很重,若在此基础上还进行温补,不但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危害。
朱红呼吁,“冬病夏治”因人而异,网购三伏贴安全性无法保障,可能存有风险,自行贴敷对穴位和病症把握不准,建议无论是何种人群,想要进行“冬病夏治”,务必到正规医院,根据医生的评估再进行。
误区2:有效就不用再继续治疗。
很多人可能会问,“冬病夏治”需要多久,今年治了,明年还需要继续吗?如果中断了会怎样?
朱红的解答是,“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虽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真正的疗效只有到了冬天才可以看到,并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冬病夏治’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即便到了冬天有了效果,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对于很多顽固的慢性病,可能还需要连续坚持数个夏天,才能使病情稳定。”朱红建议患者最好坚持3年,一般来说,3年是“冬病夏治”的治疗周期。
误区3:“夏治”可保“冬病”不发作。
很多人认为,只要“冬病夏治”了,就可以避免冬季疾病的发作,从而轻视相关的治疗。但实际上,“冬病夏治”只是针对慢性疾病的一种基本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
同时,一些需要遵守的禁忌也不能松懈,在夏天应忌食酸冷、辛辣、油腻食物,尽量少吹空调,同时注意适度的锻炼。
陈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