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朱大梅正在自家的菇棚里采摘香菇。今年51岁的朱大梅是磐安县安文镇元岭坑人,从1990年开始,他和妻子就开始种植香菇,至今已27年。
朱大梅说:“20多年前,政府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开始鼓励我们种植香菇,我家就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香菇的农户。当时,有关部门还在镇政府开设了培训班,专门请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种植香菇。”
万事开头难。因为没有任何经验,从理论到实践总会有不少困难。“别小看种香菇这个活,似乎人人都能干,但却不是人人都干得好的。从接种到采收,中间环节众多,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刚开始时,接种弄不好,发霉了就不能用了,哭着也只能把这些菌种扔掉,一年下来完全没有钱赚。但是,来年建菇棚、买菌种、置耗材都要钱,就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朱大梅的妻子说。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磐安种香菇的人少,需求量大,尤其是出口销量很大,所以价格也比较高。香菇行情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6元一公斤。种植量大的时候,朱大梅家一年种植香菇6万袋。后来,随着种菇农户的逐步增多,价格逐年下跌,最低时跌到了每公斤0.5元。朱大梅说:“因为没有人收香菇,最后只能把香菇倒掉,那两年亏得一塌糊涂。”因为没钱赚,妻子选择去厂里打工,而朱大梅仍然坚持在家种植香菇,研究香菇种植的新方法。“种香菇是个技术活、辛苦活,要经过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出菇等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最辛苦的是灭菌环节,把菌棒放在铁桶里用土灶烧,一个灶要连续烧三天三夜。除了装袋要请几个人帮忙,别的活全是我一个人做。”朱大梅说。
为了早一点挑到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朱大梅和妻子一般凌晨两点就起床去菇棚忙活了。朱大梅的妻子说:“别看摘香菇这件事挺简单,时间一长真是腰酸背痛,长年累月下来,大拇指和食指都破了,指甲盖也开裂形成一条很大的缝。”她说,孩子小的时候背着小孩子摘香菇,等孩子六七岁时就开始帮忙摘香菇了。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通过种植香菇,朱大梅逐步改善了生活条件,去年他还在在元岭坑村村口建了一栋四层的欧式新房子。两个孩子也已长大成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苦尽甘来,朱大梅感到特别欣慰。他说,趁自己还能干活,准备再种几年香菇。
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