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我省开启高温模式,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的40天,大家一定要做好各项防暑降温措施。
中暑患者多了
持续高温,中暑的人多了,急诊科医生说,中暑依程度轻重来说,分成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乏力等;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液下降、皮肤湿冷等;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如果发现先兆中暑,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处休息,补充带有盐分的水。对于恶心、头痛、呕吐、腹泻的“微中暑”,建议服用藿香正气水;对于感觉口干舌燥、气虚乏力的“微中暑”,建议服用清暑益气丸。对于出现脱水、循环衰竭、痉挛、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据专家介绍,经历酷热后过度贪凉,如在户外活动后洗凉水澡、进空调房等,也会让人中暑,中暑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身重、没有食欲等症状。对于这种中暑,应对重点在于祛寒散(化)湿,典型药物有藿香正气水。
心血管病胃肠病高发
酷暑中,患胃肠道疾病和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人有所增多,其中腹泻患者最为突出。专家指出,频繁进出温度过低的空调房,血管猛然收缩、扩张,很容易诱发心梗、脑梗等疾病,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血管脆弱的老年人更易中招。
对于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进食不洁食物和过度贪凉、过食冷饮则是发病主因。对于后者导致的腹泻,建议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还应注意食品卫生和合理饮食,尤其需要控制冷饮、冷食的摄入量。
专家支招预防中暑
针对持续不退的“高烧”天气,国家卫计委专家从中暑症状、救治方法、高温作业防护等方面,向公众科普如何预防中暑。首先要遵守高温作业规程,避免长时间滞留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夏季室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其次,应保证足量饮水,每天1.2-1.5升。不能等渴了再喝,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此外,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 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