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结合”的新猪种、小番茄新品种“浙樱粉1号”、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日前,浙江省农科院在海宁杨渡农业科研创新基地集中发布了近年来在畜牧、油料、蔬菜、土地改良等方面所取得的10项最新科研成果。
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吴敬华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享用到更多优质的蔬果等农产品。
本次发布会上,土洋结合的“金乌猪”、采用分子育种技术育成的“浙核杂”系列油菜品种、适宜本土种植的油橄榄、特种木本食用油加工技术等科研成果尤为吸引眼球。
我国虽是养猪大国,但主导品种长期处于“引种—推广—退化—再引种”的循环之中,顶尖的核心种猪资源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不仅失去了高附加值猪种资源的输出能力,还存在“外来病”传入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攻关,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的新猪种“金乌猪”打破了这一局面。该新猪种具有我国传统优质地方品种的血统、肉质以及国外品种的生长速度,8月龄体重可达100公斤以上,屠宰率达74%,皮下脂肪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于4%,肉质风味可与金华两头乌猪媲美。
利用分子标记创制新型不育系,根据双亲遗传差异确定优势群,定向设计优势组合,是目前杂交油菜最先进的育种技术。“浙核杂”系列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就是该项技术的成功范例。据了解,“浙核杂”系列油菜新品种株高适中,耐寒、抗病性突出,抗倒性强,耐迟播,适合机械化收割和粗放轻简化栽培的管理模式,获得了基层农技干部、种植大户和油菜专家一致好评。“吃出健康,吃出美丽”是现代人的心愿,为此,专家建议,在烹调的时候,可以多使用橄榄油。然而在浙江,油橄榄的种植一直受水土不服的困扰,消费者所购买的橄榄油大部分产自国外。
浙江省农科院的有关专家经近20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攻克技术难关,今年在松阳种植的200余亩油橄榄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大面积开花挂果,专家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时间,消费者就能吃到本地产的橄榄油。
有了好的油料植物,更需要好的榨油技术,目前我国木本油的传统加工工艺,采用高温压榨,无法有效保存原料当中的活性营养成分,造成高档食用油市场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的局面。浙江作为开发木本油较早的省份,急需相关配套的油脂精炼技术。浙江省农科院经5年的不断研究,终于摸索出一整套以“低温压榨,适度精炼”为主的冷榨技术。目前该成果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将有效助力“国字号”木本油的生产,从而改变我国高端食用油市场长期被国外产品占据的局面。
除了以上科研成果外,浙江省农科院还推出了樱桃小番茄新品种“浙樱粉1号”、鲜食玉米和大豆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姜荷花”的引种、破除土壤连作障碍技术、地埋式秸秆反应堆技术等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中有的解决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农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有的已取得可喜成绩,为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赵侃一 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