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一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笔者认为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奔小康有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必须按时全面实现。贫困人口作为帮扶主体对象,深植按时、保质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关乎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更是确保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基础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努力,更需要贫困人口从根本上理解“小康”的涵义,进而在政府的帮扶下,携手共进,达到脱离贫困奔小康的目标。
(二)产业增收有着落。扶贫工作不是慈善救济,“输血式”扶贫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只有支持、引导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用勤劳开创美好明天,才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对于具备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的贫困人口,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实现就地脱贫。对于实施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保障其稳定收入,从而达到易地扶贫的最终目的。
(三)基本生活有依靠。据统计,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有2000万至2500万人。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能吃得饱、穿得暖,需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两线变一线”。同时,引入、拓展其他形式的社会帮扶措施,也是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新思路。
(四)公共服务有保障。就是指贫困地区农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一是义务教育保障。着眼长远发展,设置多层次、广维度的教育体系,保障贫困地区少年儿童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实际和能力水平的教育,进而掌握至少一门可以依靠的职业技能,带动全家脱贫。二是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医保体系,继续加强医疗救助及慈善救助等不同类型的帮扶措施,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疾病、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全面推广儿童营养改善、孕前免费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真正做到让贫困地区患病群众“敢看病、看得起病、愿意看病”。三是住房安全保障。在对象筛选、排查规划、整体推进、款项使用、监督管理、同抓共建上做到“六到位”,确保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
(五)内生动力有支撑。一要把中央及地方的扶贫决策部署到位,做到政策贯通,家喻户晓,思想统一;二要把各级扶贫政策及措施解释到位,吃透精神,把握标准,消除疑虑;三要把思想工作引导到位,克服救济思想,抵制陈规陋习,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四要把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培训到位,提高简便性及实际操作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一)大宣传发动。深入推进扶贫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深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深刻变革,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化,一系列新要求被提出,只有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形成上下互通、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奏响“交响乐”,才能在新时期把扶贫宣传工作做得更好。(二)大格局组织。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方面,主要侧重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等问题;行业扶贫方面,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等内容;社会扶贫方面,巩固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三位一体”扶贫战略体系互为支撑,相互呼应,是大格局下的一个整体。(三)大聚焦施行。对扶贫工作而言,聚焦的对象无疑是贫困人口。坚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有利于集中各类社会资源,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要精准识别。组织专人针对贫困人口开展排查工作,建档立卡,科学统计,为精准帮扶打下基础。二要精准管理。通过扶贫项目实施和帮扶政策落实,对脱贫人口进行标注,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不同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科学分类,收录至扶贫管理系统,构建动态化管理机制。三要精准帮扶。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客观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及扶贫资源,由“漫灌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效率。四要精准脱贫。排查不同贫困家庭情况,科学分析其致贫、返贫根源,进而准确定位帮扶工作的突破口,确保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四)大政策支持。按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支持。现阶段而言,贫困地区所有围绕人的因素的有关政策,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的人员情况,摸清底数。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仍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确保已实行的扶贫专项政策不动摇、不打折,计划实行的扶贫专项政策按时推行,守住维护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根红线。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