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圆作手艺人姚祖观的“匠魂”

  •   平湖市林埭镇新王圩是一个典型的新农村社区,姚祖观的“平湖圆作工艺”工作室就在其中一幢独栋小楼里。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精美的雕花屏风、房梁、吊顶、吊灯、廊柱……“我们跟着老一辈学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刻苦、创意、坚持、传承的‘匠魂’。”嘉兴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圆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姚祖观说。
    家传
      在江南,旧时女儿出嫁,“十里红妆”中不可或缺的“子孙桶”、子母脚桶、各种拎桶、果子桶、腰圆桶、带盖米桶、粉桶等,一色儿的大红木漆,这些都出自圆作师傅之手。“圆作”,木工的专业称谓,俗称箍桶匠,指制作盆桶等圆形木器的工匠或作坊,对手艺的要求比一般的木工要高得多。
      姚祖观的手艺是家传的,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姚祖观1961年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小镇上,后随父亲迁居平湖,“姚家是当地的大户,以‘姚家圆作’闻名。爷爷兄弟九人,父亲兄弟四人,都是圆作师傅。我父亲是圆作大师傅,当时被称为‘平湖第一斧’。”姚祖观14岁跟父亲学艺,18岁出师。“箍桶最重要是不能漏水”,其中的关键词是:刨子、凿子、尺寸和伸缩率,“没有技巧,全凭经验判断,有个窍门就是听声音,桶体有回音就不漏水。”
      以木料为主、竹子为辅的箍桶原料,不同品种木头,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原料会有不同的伸缩率,箍桶师傅做到准确判断,尤为重要。这其中难度最高的是刨子,刨子是否能够将木料刨平、刨均匀,将关系到各个木板间能否无缝对接。同理,凿子开槽,是否准确,关系到底部和桶壁能否合缝。
      除此,雕花是关键也是难点。作为圆作师傅,能否让作品精致美观,雕花是不可或缺的手艺,“这要看功底,雕花要能做到‘要圆就圆,要见底就见底’,雕刻要一步到位,绘画是基础。”要学成这门手艺没那么容易,姚祖观至今记得,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
      学锯子,要求挺线、弯线、圆线都能手工锯出。练刨子,刨花不能断,要像纸一样薄。练斧子,劈下来的料不能断,粗细要均匀。学雕花,要一刀到位,而不是反复来去。就这样,四年后,18岁的姚祖观出师了。
    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在上世纪80年代渐渐普及,这让姚祖观们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上世纪90年代开始,姚祖观不再局限于箍桶,开始做八仙桌、家装等,造房子以及各种仿古木器。到1995年,单独靠圆作已经很难养家糊口。而姚祖观是技艺齐全的“五木匠”,木匠分为造房子、家装、箍桶(圆作)、方作和雕花匠,靠着“五木匠”的手艺,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直到2010年拆迁,“圆作师傅在农村有生意,做做农具、锅盖什么的,到城里生意就没了,对我打击最大。心里想放弃掉算了,但传了好几代的手艺难道就这样断了?我舍不得。”
      有天晚上,姚祖观坐在东湖边上,看到平湖宝塔,“我忽然想我什么都能做出来,为什么不能把宝塔做出来呢?”
      这是他的转折点。平湖宝塔,他花了一个半月做出来。从这时起,他从单纯的圆作走到了工艺品的层面。
      2011年,他将自己做的平湖宝塔,还有小的箍桶作品,拿到平湖市文化局。之后,姚祖观还申请了平湖市非遗,“入选之后,他们把我做的平湖八景又延伸了一下,包括李叔同纪念馆、南湖红船等。”
      2014年,姚祖观萌生了新的创意。“大的生活用品用得少了,我能不能做小的?”他在圆作基础上,将各种实用性的木制品缩小,做成展示用的工艺品。“比如子孙桶变小后,做摆设。”姚祖观将旧时江南女儿出嫁时的各种嫁妆逐渐开发成了小件儿的工艺品。不过,即使是工艺品,姚祖观也保持着他的严谨,他的工艺品不只是做个形状,还是可以用的。
    授徒
      在圆作入选平湖市非遗名录之后,平湖市非遗中心为姚祖观提供了一间培训工作室,开设圆作公益课程,每年招募十名爱好者,每周授课一次,学习一年,成绩最好的学员,可以跟着姚祖观继续学习。
      陈青华就是那一年的优秀学员,也是姚祖观唯一坚持下来的徒弟。
      陈青华在学圆作之前,是平湖一家小型服装厂的车间主任。2011年上半年,厂里活不多,她就跟着姚祖观学圆作。当时她没想到,自己会因此辞职。
      2011年5月,因为要为非遗日准备一些双面刻的木制小鱼,陈青华这一刻就刻了20多天,“后来我就没去厂里上班了。”论及原因,陈青华说,“首先肯定是喜欢,我从小就喜欢手工。”
      圆作其实是个体力活,女人天生体力不如男人,有些时候,还是蛮费力的。“用刨子开料最难,不仅要有力气,还得灵巧,才能保证做缝时无缝拼接。”
      陈青华转行圆作,亲朋多不理解。做什么不好,偏改行去做木匠。“不起眼的木头,经过我的制作、打磨,被赋予了生命,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陈青华说,即使以后有更轻松挣钱的机会,她也不想改行。与以前流水线上的生产不同,圆作,更自由,也更有创造性。“顾客喜欢什么,我开发什么。”她沉浸在这样的命题中,设计、制作、成品、出售……
    坚持
      姚祖观有个想法,想用圆作等木工技艺,把平湖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中消逝的东西,重新还原出来,展示给大家。“我们的技艺怎么传承?怎么让大家知道,不能把做出的东西,放在家里。”作为工匠,姚祖观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得到不少荣誉,拥有不少平台,去学校给学生上课,在非遗中心开设公益课程,政府也提供了不少支持,当然还需要更多的扶持。”
      去年,姚祖观师徒已经被评上了中级工艺美术师。据平湖市非遗中心业务部副主任钟雅琳介绍,姚祖观师徒正在参加继续教育,为之后评选高级工艺美术师做准备。
      从14岁学艺,姚祖观至今已经坚持了42年。“我们做手艺的,其实跟着老一辈学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刻苦、创意、坚持、传承的‘匠魂’,现在都说‘匠人精神’,我更想把它叫作匠魂,这是作为一个工匠的灵魂。” 顾雨婷
    姚祖观和陈青华师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