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横行,酷暑难耐。不少人“以冷制热”,在空调房里喝冷饮。殊不知当你酣畅淋漓地降温时,寒邪也在悄悄地侵袭着你的肌体。连日来,各大医院里,热伤风、胃肠道疾病等的接诊量明显攀升,大多数都是“凉”出来的毛病。专家提醒,夏季使用空调的最佳温度为25℃至27℃,从空调环境进入高温环境时不能骤冷骤热,也不宜长期呆在空调房内,否则易患“空调病”。
过度贪凉,小心寒邪入侵
最近微信朋友圈在热转一个医学术语:“脑结冰”。“脑结冰”?初听到这个名词是不是吓了一跳?其实,“脑结冰”并不是大脑真的结冰了。所谓“脑结冰”是指因大量、快速进食冰淇淋等冰冷食物,低温刺激口腔而引发的一种以头痛为主的连锁反应。
李小姐的工作单位在一处高档写字楼里,对于她来说,高温已经成了一种数字概念。“无论外面多热,公司里始终都是20℃,呆得久了甚至还会感觉有点冷。”李小姐说,上个星期四她外出办事,不得不出门。可不曾想,顶着烈日刚过了个马路,她便感到一阵头晕、恶心,好不容易支撑着回到了公司,莫名其妙地开始拉肚子,一闹就是一整天。下班后匆匆赶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急性肠胃炎。医生说,李小姐这是降温降过头了,成天待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里,又经常吃冰冷的东西,再好的肠胃都可能“感冒”。
据介绍,寒邪入侵最典型的信号是少汗、怕冷、头疼,轻则出现手足麻木、关节疼痛,重则可能导致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等。
冬吃萝卜夏吃姜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明代医家张景岳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提出,人体最宝贵的莫过于阳气,如同普照大地的太阳,是造化之源。天气一热,人们就会想着如何降温,却忽略了人体的阳气是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冬天气温低,阳气活动迟缓,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阳气反而不易为寒邪所伤。夏至后,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中医师李远程坦言,“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古人的话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不仅要防暑、湿、热,更要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伤害了人体的阳气。
如何不让这些寒邪留滞体内呢?夏天防寒,首先要避免冷风直吹,空调温度不宜设得过低;其次要保护好咽喉和后心,这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最易受到风寒的侵犯;第三是要切实注意饮食要少寒凉,尤其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李远程说,中医还有一传统的饮食保健方法,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要这样?“夏吃姜”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夏季防寒,生姜是热性食物,有发汗散寒的作用,可以把体内的的“寒邪”排出体外。
夏日里大汗淋漓,当然想尽快降温,有的人喜欢洗冷水澡以解烦热之苦,其实这种做法适得其反。“由于冷水的突然刺激,皮肤血管立即收缩,血循环阻力加大,心肺负担加重,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人体潜在细菌和病毒会乘虚而入。”李远程提醒,长此以往会致使风寒湿气伏积于经络之中,人会很容易得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风湿、类风湿等各类风湿症状,所以切莫贪凉。 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