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溪市周巷镇登州街蔬菜食品厂的负责人毛定忠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赶回家,“最近根本没时间休息,比平时要忙好几倍!”过年前,他接受了上海多家电视台的现场采访后,以“桂花蜜瓜”为主打的几款酱菜在上海南京路第一食品商店和淮海路全国土特产产品商店供不应求,这不,商场负责人又催着老毛赶紧再发一车货。
在许多人家会制作酱菜的慈溪,酱瓜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货。但吃惯了南北特产的上海市民,就偏偏特别稀罕老毛家的“美咪爽”酱瓜。菜场里每公斤仅售五六元的酱瓜,老毛的批发价是每公斤12元,再经过沪上高端商场的营销,身价猛涨到每公斤32元。平日里,与老毛合作的商店和超市专柜的日均营业额约为2万元。去年,上海市民和各地游客吃掉了200多吨“桂花蜜瓜”。
制作酱菜的大厂小店那么多,老毛为何能脱颖而出?因为老毛心里很清楚,只有不断适应顾客的新口味和大商店的高标准,才能让小酱瓜走俏大市场。
“以前生活很苦,除了做酱菜没别的营生。但我总觉得在本地扎堆卖酱菜不牢靠,去人多地大的上海闯闯,盼头更大些!”28年前,老毛带着妻子前往上海。妻子在菜场摆摊,他骑着自行车走访远近菜场,挨家挨户上门推销。那时候,夫妇俩经常请新老顾客免费试吃,根据顾客意见不断调整腌制材料和调料比例,很快积累了一大批回头客。
然而,老毛并不满足,“看到第一食品商店里天天有顾客排长队买酱菜,实在心动!”从菜场摆摊到打入上海知名的高端商场,靠的是耗时两个月的“自卖自夸”。每天下午1时到3时,他都会去第一食品商店“蹲点”,跟经理和酱菜专柜营业员“磨嘴皮”,反复推销。商场负责人终于被他的执着所感动,答应尝尝来自慈溪的酱瓜。
打动商场负责人的一小段酱瓜里,藏着老毛引以为傲的十几道工序。笔者还没走进他家的厂门,就闻到一股令人愉悦的酱香。20多口酱缸里腌制着酱瓜、大头菜、红油酸菜等各类酱菜,每口酱池里能存放2.5万公斤。“传统工艺比不得流水线上每天几百箱的出货量,我家的酱菜费工费料,马虎不得。”老毛介绍,刚收上来的青瓜要经过人工切段、掐头去根,用盐腌制3至4天后捞出沥干,再用盐腌制3个月。经历了二次腌制的酱瓜被清洗漂淡,放入大陶缸进行为时一周的“吃料”,老毛说,“吃料”是最关键的步骤,由酱油、糖卤等调味品组成的“秘方”能让酱瓜变得脆甜可口。
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老毛建起了专业的化验室,请来化验员为每批出厂的酱菜做抽样检验。每年,他都要去慈溪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跑上好几趟,请专业人员提供第三方检验报告。为了从源头控制酱菜质量,他还建起了自家的蔬菜种植基地。
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上海人,对老毛的“桂花蜜瓜”十分钟爱。笔者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节目中看到,第一食品商店的酱菜柜台被围得满满当当。营业员说,其中卖得最好的就是适合上海人口味的“桂花蜜瓜”。
“只要顾客点头笑,两地奔波苦也甜。”老毛说,酱菜做了近30年,这股酱香已经让他割舍不下。
谢良宏 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