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他让年轻人爱上竹编

  建镇1300多年的乌镇,有很多老底子的手艺,蓝印花布、三白酒、手工酱等,其中还有一项竹编不得不提。桐乡乌镇镇陈庄村曾经是一个有名的竹编村,特别是“陈庄竹篮”,一度风靡上海滩。在塑料制品未出现的年代里,竹制品在人们的生活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筐、篓、篮……这让它成为全国数得上的竹篮交易集散地。
  江南水日夜不停,带来了繁华,逝去了岁月。竹制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村里的篾匠亦所剩无几。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又响起了“嘭——呲——啪……”这样的破蔑声,一个年轻的小伙延续起了陈庄村的竹编“传奇”。
  他,就是钱利淮。
  钱利淮,土生土长的陈庄村人,学的是工业设计。父亲钱鑫明是乌镇竹编的非遗传承人。
  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就是不想他走父辈的老路。“你都大学毕业了,还回来当篾匠?”那段时间,村里老人见面就数落钱利淮“没出息”。钱利淮不喜欢环境设计,只喜欢老手艺。祖祖辈辈干了这么多年的竹编,不能从自己这里断了传承。
  于是,钱利淮大学毕业后,没有依照父母的意愿进企业做设计,而是拜师学艺,当了一名篾匠。
  一个行将消失的行业,光靠一腔热血,想要复兴是不可能的。
  一开始,就在钱利淮向家人说出自己的豪言壮志的时候,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他决定从头学起。温岭、东阳、嵊州、安吉,甚至跑了趟四川,拜访老篾匠,了解各地技法,潜心学艺。
  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卖进了上海淮海路的奢侈品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学竹编要沉下心、忌浮躁,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做到,你来学,我把能教的都教给你。”
  和所有篾匠一样,钱利淮劈篾条全靠手工。两把剑门、一块拉丝刀、一把篾刀、一把竹凿、一把刮刀就是全部工具,没有商业秘密,好坏全在手艺。
  当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你学这个干啥?竹编费时,又赚不到钱。”
  一直持续到2011年,钱利淮开了家淘宝店,卖出的第一个宝贝,就是一只售价600多元的竹编包。这让他重拾信心:想要老手艺“活”下去,必须赢得年轻人的市场。无论是工艺还是审美,都要改良,手艺需更精细,产品要简单实用兼具美观。
  在钱利淮带领下,村里又响起了“噼啪”的破竹声。竹编,第一道工艺是准备篾条。“这几乎是最难的,最细的篾条直径仅0.25毫米,几乎和人的头发丝一般细,全靠手工拉出来。”
  他说,做竹编,没有什么秘密,做出来的东西好坏全在手上。
  2013年,钱利淮成立了“竹芸工房”竹编工作室,请了村上4个老篾匠,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时间花得多没关系,但产品一定要精细、美观、实用。”老师傅们做了几十年,手法已经定型,很难改变。钱利淮发现,自己无论怎样和老师傅们沟通,做出来的东西还是老样子。
  碰壁后是迷茫,思索了很久,他才想起自己的初衷,“传承这门技艺,让竹器再次进入寻常百姓家。”是的,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钱利淮选了24种竹制品,制作过程简单、有趣,成品实用。他打算给每一种都编制教材,制作半成品的材料包,拿到书店、网上推广销售。
  不过,钱利淮最大的梦想,是让竹编成为一门学科,进入学校。
  如今,他已和全国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内设立竹编专业教室,开设竹编课程。他的材料包非常受欢迎,学生们上手很快,“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其中,很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这让钱利淮很高兴,“要让竹编回归生活本源,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竹编,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推崇‘工匠精神’,我没给自己设目标要做个‘匠人’、‘大师’之类的,就是对竹编有最初的热爱,想和更多年轻人分享,让更多人传承,不要让这门手艺消失就好,其他的,都是意外收获。”钱利淮说。
  去年5月,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指导支持的“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在深圳举行。全国共约40人入围顶级“手艺人”,钱利淮也是入围者之一。 肖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