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用4000多件乡土旧物留住乡愁

  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作坊馆、婚俗馆……在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13间简陋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摆放着4000多件展品。一个个老物件既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60位老人为“抢救”这些东西的奔波忙碌。
  走进农耕文化展览馆,各式各样的农耕具、生活用品、纺织工具到货郎的担子、摇铃,再到装备齐全的木制马车,婚嫁、丧葬器物等老物件应有尽有。在日用馆内,一张桌子上摆着豆油灯、煤油灯、风灯、蜡台等各个时期的灯具20多盏。这些见证岁月的老物件儿,大部分被细心地贴上了名称标签、来历、捐赠者等信息,还有的配上了该用具的谜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一些传统的农耕器具正逐渐消失。”69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发起人郑成明说,他们的初衷是弘扬农耕社会形成的敬天惜物、勤俭节约精神,让年轻一代了解农耕历史。
  据了解,郑成明退休后,闲暇之余爱到农村转转,看到百姓收秋种麦全是机械化,不禁想到儿时劳作的工具:犁铧、独耧、木叉等,便萌发了收集传统农耕具的想法,这一想法点燃了许多同龄人的乡愁。于是,一个由60人组成的传承农耕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了,这支队伍成员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0岁。他们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农耕器具。这些老物件不仅来源于本地区及周边县市,还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地区,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
(摘自《河北农民报》 曹国厂李继伟/文 2017年8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