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战略部署,是农业生产稳定、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之策、关键之举。上半年,全省各地农机部门不断深化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快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步伐,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本版刊发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等地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经验做法,一起来看看他们有哪些特色。
杭州坚持政策拉动、市场驱动、部门推动
今年以来,杭州市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坚持政策拉动、市场驱动、部门推动相结合,加快步伐,着力突破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瓶颈,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产能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完善政策机制,激发“机器换人”新动能。该市围绕破解“机器换人”重点难点,积极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和发展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扩大“机器换人”示范效应。为此,今年该市进一步优化调整了农机化扶持政策。重点突出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将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试点项目调整为秸秆机械化作业补贴试点项目,主要包括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捡拾压捆两项内容,同时对部分列入浙江省农机购置新产品补贴的,适当追加市级财政补贴,补贴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5%;对起垄覆膜机、筑埂机、农用北斗导航系统等6个产品纳入市级财政单独补贴,补贴比例原则上不超过60%。
加快智慧农机建设,引领“机器换人”新方向。在去年农机作业补贴智慧监管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该市充分利用北斗定位“农机管家”和杭州智慧农业“政务云”平台等资源,着手开发“杭州智慧农机管理平台”软件系统。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农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收集和管理)、农机调度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滴滴农机”APP(应用层)等三大功能,目前,建德、桐庐、临安、淳安等地安排市级财政资金200余万元开展智慧农机平台试点建设,待条件成熟,将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余杭、临安和大江东等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北斗导航在农机领域“智慧监管”的应用。
实施农机综合保险服务试点,为“机器换人”提供新保障。为建立健全农机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的安全意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推进杭州农业机械综合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对农机损失保险、驾驶操作和随机辅助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三个险种(其中粮食烘干机机损险包含附加机损自燃险),按照保费的40%给予补贴。截至6月底,临安、萧山、大江东、建德、桐庐等已投保机具442台(主要是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保费共计29.59余万元(市级补贴约12万元)。余杭、淳安等地将于下半年开始集中投保,年底预计投保1200台左右。除了市级财政的40%补贴外,桐庐、淳安、临安等地地方财政再配套补贴30%,大江东按照新机100%、旧机50%进行补贴,农业机械保险受到农机户的欢迎。
加强主体培育,发挥“机器换人”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今年计划创建14个省级示范社(任务为8个),打造成具有设施装备齐全、运行机制良好、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规模适度、综合效益显著的五有型合作社,从而提升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强化技术培训,为“机器换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今年,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600万元,将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实用人才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针对农机化薄弱环节,重点开展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获等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加强农机农艺培训。截至6月底,全市已举办各类培训班89个,培训农机从业人员4569人次,为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加强监督检查,为“机器换人”保驾护航。上半年,重点对行政许可、购机补贴、农机安全生产等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加强拖拉机培训机构资质检查,确保拖拉机驾驶培训质量。二是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检查。于7月中旬开展了全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督查活动,截至目前,共抽查经销商8家,抽查补贴机具503台(套),其中实地核查51台(套)。三是不断加大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全市共组织执法检查479次,其中农机企业检查287次,路面检查192次,检查机具1393台,查处纠正违法行为211起。全市农机安全形势向好,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12起、死亡9人、受伤5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去年分别下降8%和18%。
宁波立足大农机服务大农业
今年上半年,宁波市立足大农机服务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为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年初,省农业厅公布了第一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示范基地创建名单,该市19个乡镇、53个基地榜上有名。另外,余姚、慈溪、鄞州确定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单位。为科学制订全市的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有的放矢地指导各主体开展创建活动,对照建设规范,对这些创建主体开展了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达标情况摸底调查,从而全面掌握了各创建单位现有农机化水平,对其中农机装备水平、全程化服务能力、创新发展活力、安全生产形势较好的3个县、9个乡镇和25个基地优先确定为今年的创建单位。
制订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计划详、措施实。“十三五”期间,宁波市将创建7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这与我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示范基地的创建是密不可分、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的,为保证两项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该市从任务目标、创建内容、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创建活动进行了通盘谋划,出台了《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该实施方案将作为今后三年该市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的指导性文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该市还专门召开了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工作推进部署会议,对创建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调动创建主体积极性。一是在合理统筹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农机试验示范与推广、农机服务体系创建、拖拉机报废补偿、平安农机建设等现有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向市财政积极争取了240万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按照“机器换人”示范县每个50万元、示范乡镇(园区)每个15万元、示范基地每个4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二是农机购置补贴方面,今年宁波市第一批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0万元,上半年全市已实施补贴资金105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26万元、市县两级资金325万元,补贴机具561台套。三是农机服务体系创建方面,安排了256万元,扶持建设系统示范社、市级示范社、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股份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各类农机服务体系37个。四是新型农机试验示范与推广方面,安排了240万元,对植保无人机、热风炉、水稻穴直播机、烘干机粮食输送装置、毛豆收获机等12类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实行市级补贴。五是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方面,安排资金162万元,实施水稻、马铃薯、食用菌等11个全程机械化项目。六是农机科技推广方面,安排资金88万元,对水蜜桃选果、春笋烘干、夏秋茶品质提升、土地杀菌、特色农作物去色去杂、秸秆粉碎利用、叠盘暗育秧等机械示范推广或研制进行扶持,以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兴机。
积极开展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创新探索实践。如:宁海县为破解传统人工制种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成功研发了新型杂交水稻制种割叶机并获国家专利授权,经过半年的推广使用,基本实现县域杂交水稻制种“机器换人”全覆盖。慈溪市今年首次尝试了“三北麦冬”机械化采收。慈溪是浙麦冬的原产地之一,从立夏开始,麦冬就进入了收获季。今年农户用上了自行研发的新装备,与传统人工收获相比,机收效率提高10余倍,每亩人工成本降低1000-1500元,且作业质量好,掉果率低,同时实现了机械化耕整地,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镇海区积极开展叶菜种植“机器换人”探索,通过引进韩国旋耕灭茬平整机、起垄开沟机、精量播种机、步行式叶菜收割机等,使叶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了70%以上。这些创新探索实践,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宁波市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