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事关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事关广大农民的福祉,更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从总体上看,我省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实力较强,但发展仍不平衡,既有年收入上千万元的强村,也有年收入不到几万元的薄弱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从本期开始,本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专栏,推出一批典型,聚焦各地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记者日前在嘉善县大云镇的嘉善县跨区域多村联建强村“两创”中心工地看到,6幢按德国标准建造的厂房主体结构已初具雏形。“‘两创’中心是县里第三轮强村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全县17个经济薄弱村和5个一般村共同出资建设。目前确定入驻的有一家德国模具钢企业、一家新加坡汽配企业和一家中德合资汽配企业。一家加拿大生物技术企业和一家生产石墨烯的英国企业入驻事宜正在洽谈中。”大云镇规划投资管理中心主任陈钟毅告诉记者。
陈钟毅口中的“强村计划”,主要是通过鼓励集体经济薄弱村跨区域抱团发展,推进低效用土地腾退转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而达到不断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该计划始于2008年,目前已推进到第三轮。前两轮“强村计划”已取得明显效果,截至2016年底,嘉善县118个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总计2.04亿元,村均年经常性收入从2006年的69万元提高到172万元。
嘉善县强村创业大云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大云镇大云村党支部书记陆万忠说:“作为第三轮‘强村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大云等22个村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设工业厂房,建成后租赁给有关企业,预期年租金收入可达800万元,由各村按投资额分红。
(上接第1版)
“在嘉善,乡镇可用的土地指标很少。通过村与村抱团发展,把原先各村零散的土地资源整合到一起,改变了此前一个村数量不足的状况,抱团发展的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嘉善县农经局经管站负责人说,“这得益于县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以前,嘉善村级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物业租赁收入和农业项目发包收入。模式单一,效益不高。一些地方‘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现在,县里把发展思路从坐等输血扶持转变为自我造血壮大,鼓励各乡镇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性,经营好资源,服务好农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据介绍,在第三轮“强村计划”中,该县全力推动村级组织将低效使用的土地及厂房、仓库等存量集体用地腾退出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村级经济。
记者在嘉善县罗星街道厍浜村的罗星精密机械创业园看到,园区一期5幢标准厂房已拔地而起,二期开发的土地也已基本平整完毕。“这里原先是家管桩厂,工厂搬迁后,我们对这片面积为45亩的土地进行平整和清理,用于一期建设;隔壁原来是家木材厂,木材厂的旧址作为创业园二期用地。”罗星街道城乡建设交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悦波介绍。
据介绍,截至目前,嘉善县已累计腾退低、小、散企业1136家,腾退面积达5740亩,这些腾退出来的土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