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靠天吃饭,风里来雨里去的,赚钱不容易,如果我的工作能给他们带来增收,我就很满足了。”这句朴实而发自肺腑的话,至今依然感动着台州湾很多水产养殖户。说这句话的,是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丁理法。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昔日珍贵的泥蚶摆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青蟹人工育苗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台州青蟹得以“横行世界”……
初出茅庐小试牛刀
1984年,丁理法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水产学院。“我是农村出来的,填报志愿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农业类专业。”丁理法说。
毕业时,丁理法本有机会到一家省级水产研究机构工作,但归心似箭的丁理法有自己的想法。“我当时就想着要回到家乡,毕竟自己的根在温岭。”
回到温岭后,丁理法被分配到温岭县水产养殖公司下齐对虾育苗厂,从事海水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副厂长,再到乡镇专业渔技人员,从科技特派员到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他始终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上世纪90年代初,对虾养殖行业暴发了全球性的病毒性疾病,海水围塘养殖一蹶不振。为摆脱困境,重振养殖业,丁理法针对温岭实际,不断摸索,三天两头往养殖户的池塘里赶。养殖户一见有异样,就打电话给丁理法,不管是周末还是下班时间,他总是有求必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渐探索出了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脊尾白虾与缢蛏、泥蚶套养轮养模式,通过三年时间的反复试验,最终研究确立了围塘综合养殖技术及虾塘三茬养虾套养贝类技术,得到了水产专家的肯定,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台州全市2万亩围塘全面推广该项养殖技术后,每年净增效益5000万元以上。正是得益于这项技术,如今温岭市的东门头、白壁、沙山等村发展成为了在省内久负盛名的海水围塘养殖专业村。
攻克青蟹育苗难题
1996年,丁理法受聘于温岭市海天水产开发公司,独立主持泥蚶工厂化育苗项目。刚刚建立的海天水产开发公司地处偏远的温岭市东门头村,当时,丁理法居住的是石棉瓦搭成的简易棚,一到下雨天,屋内就会漏水,到处摆上脸盆也无济于事;到了夏天,烈日炙烤下的屋子就像蒸笼一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丁理法在育苗期的4个月里,没回家住过一天,培育出泥蚶商品苗种4.5亿颗,该公司当年就跨入了台州市先进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每年蹲点主持育苗,累计培育泥蚶苗42亿颗,解决了当时泥蚶养殖急需的苗种难题,为这种昔日比较珍稀的海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奠定了基础。
青蟹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由于自然海区青蟹苗种丰歉不一,致使青蟹养殖业发展受到制约。1996年,台州市水产海洋局组建了“锯缘青蟹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组。时任温岭市松门镇渔技员的丁理法,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水产育苗养殖技术行家,于是就被借用并委以重任,担纲这项课题研究。
在4至8月份的青蟹苗种培育期,丁理法4个月天天守在育苗池边盯着,晚上总是守到11时以后才睡觉。为不影响投料、观察,他每天睡下时都会设好闹钟,因为心里总牵挂着那些娇贵的青蟹苗,结果往往不等闹钟响起,他就醒了。经过3年反复实验,青蟹的生产性育苗终于获得成功。1998年8月,该课题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总体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为了更多农民致富
青蟹生产性育苗的成功,并没有让丁理法沾沾自喜。青蟹是浙江海水养殖的优势主导品种,过去大多采用粗放养殖,养殖技术含量低,产量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1999年起,在台州市水产局大力支持下,丁理法向省海洋与渔业局申请了“锯缘青蟹人工苗的中间培养及养殖技术”项目。通过两年实施,培育III期稚蟹575万只,推广实施青蟹人工养殖面积3182亩,创产值3380万元,净利润1232万元。该项目荣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记入“十五”时期台州大事记。紧接着,他又主持完成了省科技厅“青蟹精养高产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对青蟹秋苗塑膜大棚越冬、人工苗大规格蟹种培育、二茬养殖、低盐度养殖等技术的系列研究,在国内首次对青蟹养殖进行了全面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大面积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为省内外广大青蟹养殖地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推广,让丁理法在海水养殖领域工作起来“如鱼得水”。他主持“青蛤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研究”,形成的稳定生产技术在全省推广,实现了青蛤苗种自给有余;他完成的“大弹涂鱼生产性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养殖”,处国内领先水平,被广泛推广应用;他主持重大专项“海水池塘虾鱼贝混养模式构建及其集成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并掌握了海水池塘各类型增效提质的关键技术,建立了虾蟹贝、青蟹脊尾白虾、可口革囊星虫等五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为把这些先进的技术推而广之,让更多养殖户受益,丁理法先后为省电视台编导了13部水产养殖电视科教片,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80多篇。2010年,丁理法渔业名家工作室成立。
面对众多的水产科研成果和各级授予的各种荣誉,丁理法并没有满足与固步自封。无论在企业,在乡镇,还是现职岗位,一路走来,他始终以一个现代水产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人,以诚实的品格团结人,始终秉持“技术永无止境”的信念,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
右一为丁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