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玉米的三大“杀手”,一定要及时防治!

  夏秋时节采收的鲜食型甜糯玉米,因营养丰富、鲜嫩可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夏秋时节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玉米病虫害高发。当前,我省气温高,雷阵雨天气增多,而且变化快,正是玉米病虫害的高发时期,广大农民一定要采取措施,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玉米获得高产。现介绍三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方法。
1.玉米顶腐病
  最近,不少农户发现地里的玉米出现叶缘黄化、心叶扭曲、心叶抽不出来的现象。其实,这是玉米受一种叫“玉米顶腐病”的病害侵袭引起的。玉米顶腐病已成为夏玉米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为严重。
  症状表现:玉米顶腐病是一种新的真菌型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主要为害玉米抽穗结实,影响产量。近年来顶腐病在玉米生产中危害越来越重,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袭发病,以抽穗前后危害玉米最为严重,夏播玉米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玉米顶腐病危害高峰期。田间观察发现,玉米感染了顶腐病后,从喇叭口伸出的心叶,叶尖、叶缘失绿发黄,有的叶缘变薄呈白色透明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顶部出现褐色腐烂,腐烂部位多沿叶尖边缘向下扩展。发病早、发病重的植株顶部叶片紧裹粘连在一起,呈“笋尖”状,易发生腐烂,雄穗无法伸出。据有关研究结果,玉米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其它症状如下:
  1.叶缘缺刻型。
  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2.叶片枯死型。
  叶片基部边缘呈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3.叶鞘、茎秆腐烂型。
  玉米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刮风时容易折断、倒伏。
  4.弯头型。
  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5.败育型或空秆型。
  发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发病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
  防治方法:
  1.在玉米苗期,趁着晴好天气进行铲地、趟地,提高地温,可明显减轻苗期顶腐病的发生。
  2.及时施好追肥。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口期,要迅速追施氮肥。同时,要对叶面喷施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做到早发现、早用药,对发病地块可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施药重点要对准病株心叶,发病株应适当增加药液量,根据发病情况防治1-2次。
  4.剪叶促穗。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在药剂防治同时,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2.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为主,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夏秋时节,降水过程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这样的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玉米田块粘虫的发生危害。粘虫产卵最适温度一般为19-22℃,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是75%以上,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粘虫的产卵数量明显减少,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产卵量也会更少。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湿,气温19℃—23℃,相对湿度50%—80%最有利。近年来,不少玉米产区都遭遇了玉米粘虫危害,玉米大面积遭受粘虫啃食,直接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甚至是绝收。眼下,又到了玉米粘虫的高发期,要赶紧做好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清除田间小麦秸秆,以杀死潜伏在秆内的虫蛹。玉米田要合理轮作,不宜连作,浅耕灭茬,减少成虫基数。
  2.诱杀虫卵。在粘虫产卵期间,根据成虫的产卵特点,在田间连续诱杀虫卵或摘除卵块,可明显减少幼虫数量。
  3.人工捕杀及中耕除草消灭幼虫。在粘虫幼虫发生期,可采用中耕除草方法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死幼虫。
  二、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天敌。粘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对粘虫的发生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如蛙类、鸟类、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2.应用生物农药“白僵菌”喷施,可显著减轻粘虫为害。
  三、物理防治
  在粘成虫发生期间,在田间插上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隔10米插一把,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子将草把套住,可捕杀潜伏在草把中的黏虫蛾子;也可在田间放置盛有糖醋液的盆具诱杀成虫,每500米放置一只盆。糖醋液的配制:酒、水、糖、醋按1:2:3:4的比例,再加入少量敌百虫或其它杀虫剂即可。2-3天加1次诱液,5天换1次诱液。
  四、药剂防治
  1.拌毒饵诱杀法。夏天播种的玉米田可亩用90%敌百虫200克,拌炒麸皮或炒棉仁饼10公斤,傍晚顺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防治。
  2.喷雾防治。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任选一种药剂,每亩喷药液量40-50公斤。当粘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喷水量。喷药时间最好选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效。
3.玉米螟
  和玉米粘虫一样,玉米螟是玉米的两大主要害虫之一,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以危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取食叶片、果穗、雄穗。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可利用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效果十分显著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赤眼蜂,每亩放蜂1万-3万只,设置2-4个放蜂点。
  2.药剂防治。可采用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颗粒剂。具体防治方法:每亩用2000国际单位/微升Bt200-250克,或用90-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250克,拌5公斤细沙制成颗粒剂,每株投2克;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瓶施2-3亩,每株投15-20粒;或14%杀虫双颗粒剂每亩2000克,每株0.5-1克,均匀地投入玉米的喇叭口内。
本报综合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