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你看,这片水域的养殖尾水经过沉淀、过滤、曝气、生物净化等一系列处理过程再外排,整体水质已经有了明显改善。”8月31日,记者在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四都村采访时,该街道工作人员姚良指着一处养殖尾水治理点告诉记者,自今年4月底开始,该街道以村为单位,对渔业养殖尾水进行集中治理,目前已建成养殖尾水治理点20多个,今年9月底将建成治理点46个,基本实现养殖水域全覆盖。
德清是我省最大的内陆水产养殖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1万亩。长期以来,当地养殖尾水直排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影响当地美丽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短板。今年3月,该县以“调控总量、管控环境”为主线,在全省率先打响全域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剿劣战”。
为打响治理“第一炮”,该县对渔业养殖状况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摸排,确定了1500个治理点,并根据治理点的养殖规模、落地位置等因素,分别采取规模场自治和散户连片养殖集中治理两种形式,按照“一场一策”的原则,实现循环水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为有效推进治理工作,该县明确,治理资金由县、镇(街道)、业主三方共同筹集,县财政按每亩500元标准补助,镇(街道)按每亩300元标准进行配套,业主自筹约每亩200元。
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治理资金1.21亿元,累计动工规模场和集中治理点1350个,涉及治理面积15.2万亩;已有610个治理场(点)、面积7.84万亩通过现场验收。
德清县农业局局长唐炜表示,该县将围绕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计划用2年时间,通过“改设施、优品种、新模式”等措施,重点攻克渔业养殖尾水乱排放问题,加快改善渔业生产水域环境,全力撬动渔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