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士达 赵兴泉
消灭劣Ⅴ类水,将“五水共治”推向纵深,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参与。畲乡景宁县在前阶段治水基础上,按照今年全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的部署,聚焦“打开‘两山’新通道、富民兴县再赶超”发展目标,发动畲乡人民打响“剿劣”新战役,力争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全境基本剿灭Ⅲ类以下及Ⅲ类水体,确保全域Ⅰ-Ⅱ类水占比超97%,出境水达标率100%。景宁以治水促进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业态双优、环境与经济双赢、农业发展与农民福祉双提升的“两山”理论实践新路。
以“剿劣”厚植生态优势
秀山丽水与家薄底浅同存的景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五水共治”以来,该县以铁腕“剿劣”治水为抓手,着眼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生产方式、调优产业结构、调高产品品位,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工程治水、高效治水,通过全境剿灭劣Ⅴ类水,进一步提升生态优势。
借养殖污染整治推进“剿劣”治水。按照全域剿灭Ⅲ类以下及Ⅲ类水体目标,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生猪散养户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从源头上遏制劣Ⅴ类水的产生。制定规模养猪场“一场一策”整治办法,建设沼气池、氧化塘、干粪堆积场、雨污分流和沼液输送等设施,因地制宜推广“猪-沼-农林作物”和“猪-粪便收集-有机肥加工”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各乡镇也制定出“一村一策”整治方案,采取“关停拆除、整治提升、移栏出村、入股代养”等措施,扎实推进生猪污染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生猪无序散养局面。同时,将涉及境内飞云江水系的14家规模养殖场进行拆除和整治,确保飞云江源头水质常年保持Ⅰ类,出境水保持Ⅱ类,为下游近5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借绿色项目填补产业空间。一是“引凤筑巢”助力香榧基地建设。依托东坑镇生态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香榧产业,采用“工商资本+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引进先进栽培管理技术,3年来仅在白鹤村就完成投资5000余万元,开发香榧产业基地3800余亩。该香榧基地规划总面积6000亩,按照香榧生产周期及市场预计,10年后年产值将达到5000余万元。并着手谋划“畲乡榧约度假区”项目,加快打造集苗木栽培、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二是启动蜜蜂产业振兴行动。通过打造“中蜂之乡”、“十箱万元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项目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目前全县蜜蜂存栏5126箱,比去年增加3276箱,预计今年蜜蜂产值可达615万元。下一步,景宁县将加大对中蜂养殖户的扶持力度,帮助当地农民找到新的养殖门路,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收入。三是实施山羊产业提升计划。根据资源条件制定扶持政策,对新建或新增常年存栏基础母羊80头以上、种植牧草20亩以上,开展半圈养模式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定补助。四是推广“非接触式发酵床”养殖技术。生猪养殖污水采用非接触式发酵床处理模式,打造多层花园式生猪养殖场,逐步形成“传统品种稳定,特色品种优异”的畜禽养殖新格局。
借美丽业态装点畲乡风情。
以美丽业态项目建设为引擎,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区4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1个。同时,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在该县畲族村桃源村建设80亩桃源水果沟,如今桃源水果沟项目已辐射周边8个村共计800余亩,年收益突破500余万元。桃源水果沟建成后,形成了“三月四月观桃花看梨花、五月六月采樱桃摘李果、七月八月吃西瓜尝葡萄、九月十月收雪梨藏猕猴”的观光休闲游新业态。桃源村所在的东坑镇建成省、市级特色农家乐村3个,年旅游人数突破10万余人次。
治水治出绿色发展
“‘五水共治’利国利民,浙江这件‘大好事’做到了老百姓心坎上!我县治水3年多来,青山更青、绿水更绿,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穷山沟’精彩蝶变。”畲族人大代表雷海霞这番话,反映了该县着眼“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给景宁人带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优上加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景宁县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五,森林覆盖率达到80.85%,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湿地资源丰富,省级自然保护区望东垟高山湿地被誉为“华东第一湿地”,湿地内空气的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8万个以上。开展“五水共治”以来,该县成为“浙江的后花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浙江省森林城市和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全县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54个,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千峡湖是我省第二大水库,为了修复生态,景宁投入资金231万多元,在千峡湖库区等重要水域共投放鲢鳙鱼等洁水鱼6000万尾,用自然循环的生物链达到治水要求。
活力迸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景宁通过“剿劣”治水,生态红利逐步显现,其生态精品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以打造浙江绿茶“北龙井,南惠明”格局的战略目标初步实现,茶园总面积6.4万亩,生态茶园5000亩,茶叶年产值4亿多元,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围绕“集聚精品、合理布局、生态发展”要求,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走农牧结合循环发展道路,进一步“擦亮”绿色农业品牌。以梅岐乡产业发展为例,梅岐乡依托全县水源头优势,发展稻鳖(鱼)共生、养殖大鲵和中蜂、建设白茶和香榧基地等,其中建成省内海拔最高的梅溪原生态铁皮石斛基地,成功培育铁皮石斛80亩,带动低收入农户通过加入“众创平台”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坐拥生态优势及畲族文化底蕴的景宁,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每年的“三月三”,畲族百姓都要举行盛大歌会,景宁在此传统节日中,不断挖掘畲乡风情内涵,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其中舞蹈诗《千年山哈》、民俗电影《山哈女友》、县歌《和凤凰一起飞》、音乐剧《畲娘》等深受群众喜爱。农旅融合、养旅融合、文旅融合、城旅融合等模式不断加入,绿色产业跨界链接,活力无限、魅力无穷。
富民兴县,畲乡百姓获得感倍增。景宁在推进“剿劣”的同时,注重治水惠民,让畲乡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治水带来的好处。通过治水,环境得到改善,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大均乡就是景宁治水富民的一个实例。犹如一条彩带镶嵌在千峡湖上游的畲乡绿道,全长13.14公里,沿线风光旖旎,是散步、骑行等休闲运动的理想场所,它的终点就在大均乡的泉坑畲族村。为此,政府依托当地优质的环境资源,将泉坑畲族村作为民宿第一集群来打造,现已集中了胧月居、畲风居等9家精品民宿、4家农家乐,并建立蓝莓采摘基地,推动美丽经济发展,为当地群众搭建了一个更宽广的致富舞台。2016年,景宁县在丽水市“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综合排名第一。
值得借鉴的景宁经验
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统筹推进“六个浙江”建设,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须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景宁县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境基本剿灭Ⅲ类以下及Ⅲ类水体”的高标准,同时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寻找到合理路径,形成生态治理紧密结合产业转型的新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景宁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有效破解传统养殖思维所带来的弊端,用本地优势品种有效填补生猪减量的空档,发展中蜂产业、提升山羊产业,有减就有增,使畜牧业整体产值稳定。其他类似地区可以效仿景宁的做法,用污染较少、市场较好的畜禽品种在本地畜牧业结构中进行替换,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根本上减轻生态压力。
科技为先转变生产方式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景宁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大力推广普及生猪标准化生产、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鼓励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场、规范养殖规模与配套消纳地的适宜性,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各地也可多运用科技手段,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加大新科技、新模式的开发力度,促使农业生产与水环境相和谐。
依托生态延伸产业链条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景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将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延伸,做好“生态+”的文章,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极大增强了传统产业的活力,同时也激活了“剿劣”治水的动力。全省各地,特别是同样是山区的地方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释放水环境治理的生态红利,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图为游客在景宁县东坑镇桃园村畲家葡萄园体验采摘乐趣。李肃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