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破除连作障碍 提高种植效益

我省加快推广大棚菜稻轮作机械化生产

  •   □本报记者 蔡希师 通讯员 胡美华
      本报讯 9月8日,在苍南县龙港镇新光村的稻田里,一台经过改进的小型水稻收割机,凭借自身的灵巧轻便,在大棚里进退自如,进行作业。苍南县恒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施成论告诉记者,这片50亩耕地是菜稻轮作模式基地。5月至8月种一季水稻,9月到翌年4月栽种大棚番茄,亩产值可达2万多元。“这两年,随着适合大棚内操作的农机越来越齐全,收割、翻耕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力了不少,经常有人来这儿参观学习呢。”施成论说。
      近日,苍南县水旱轮作模式暨农机作业现场会在龙港镇新光村举行。来自全县各乡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农技专家、种粮大户及县农业局领导、科技人员共80余人参加了观摩会。
      苍南县农业局农业站站长林辉介绍说,菜稻轮作不但可稳定粮食生产,而且能改土防病,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成效显著。因此,苍南县非常重视菜稻轮作模式的推广,并将其视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多年来,苍南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做好技术培训和引进新型农机等措施,大力推广“大棚番茄-水稻”等水旱轮作模式。今年,全县采用水旱轮作模式面积达3.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蔬菜-水稻”的面积达1.08万亩。
      记者从省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大棚番茄、茄子、甜瓜、瓠瓜等设施蔬菜是苍南等地的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大、效益好,但多年连作后土传病害加重。近年来,各地创新农作制度,通过推广大棚蔬菜与水稻轮作的水旱轮作模式,来防治土传病害等连作障碍,效果十分明显。其中,“菜-稻”轮作是全省新型农作制度中推广面积最大、成效最为突出的模式之一。如台州的“西兰花-早稻”、嘉善的“大棚蔬菜-水稻”、苍南的“番茄-水稻”等轮作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的新路子。目前,全省“菜-稻”模式的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万亩。
      但是,由于应用“菜-稻”模式,需人工插秧、割稻,加上翻耕土壤等,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制约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
      为此,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三农六方”开展大棚蔬菜水稻轮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依托蔬菜产业技术团队,引进、示范一批适合大棚内作业的实用机械,可明显降低菜稻轮作模式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同时集成菜稻轮作模式与配套关键技术,建立示范点,并举办多种形式现场观摩会,创新机制,协调种粮大户与种菜大户季节性经营流转土地,扶持有关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械翻耕、水稻收割等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广大棚蔬菜水稻轮作模式,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