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处州大地“两山”实践的亮丽答卷

——“绿镜头·发现中国”走进浙江采访侧记

  □本报记者 蔡希师
  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第七次到丽水调研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这些年来,丽水以“尤为如此”的担当和追求,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培植多年的丽水绿水青山正在转化成金山银山。近日,记者参加由中国气象局、人民网、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共同主办的2017年“绿镜头·发现中国”走进浙江采访活动,与同行一起走进处州大地,共同探访秀山丽水的绿色发展之路。
好山好水,农民喜吃“生态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俗语,深刻描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情景。但是,如何靠山吃得饱,如何靠水吃得好,则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在龙泉市兰巨乡梅地村一处山坳中,眼前是垂下的藤蔓,耳边溪水潺潺,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不时还能看到灵芝嫩芽从腐殖质的地下冒出来,白色的伞冠上带着晶莹的露珠。这里,就是龙泉市年年丰家庭农场原生态灵芝基地。“没有好山好水,哪有好灵芝,正是这片青山绿水养出的好灵芝,才给我们带来了致富的好机会。”农场负责人项永年举着手中的仿野生灵芝向记者介绍道。“仿野生灵芝虽然产量低,但由于质量上乘,价格比田间栽培的高出10倍。”老项告诉记者,现在,他靠着种灵芝,一年能赚300多万元。“这片好山好水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大金库。”老项笑着说道。
  九月金秋,在微凉的晨风中,景宁县大漈乡农民已开始田间劳作。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拖拉机上装满了农民早起采收的茭白。林启旺是当地有名的茭白种植户,大漈种植的茭白,就是他带头引进的。“当时引进了许多蔬菜品种来种,效益都不高,2003年,我们从缙云大洋引进高山茭白后,村民开始走上了致富路。”林启旺告诉记者,现在,大漈乡出产的高山茭白已成为市场的“宠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特殊气候与好山好水。“大漈环境保护做得好,种的茭白不用打农药,水是山里的溪坑水,产出的茭白好吃又健康,虽然价格比普通茭白要高,但还是供不应求。”林启旺说。
  大漈乡党委副书记徐阿军告诉记者,大漈是浙江省高山冷水茭白之乡,种植茭白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全乡种植茭白5000多亩,平均亩产值达7000多元。”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大漈乡引进了处理茭白废弃物的机器,让从前拿来焚烧的废弃茎叶,变为养田的肥料。“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养好这方山水,才能让农民的钱包一直鼓下去。”
  记者从丽水市农业局了解到,多年来,丽水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59元,年均增速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
靠山靠水,农村“变身”旅游地
  乡愁,是阡陌中耕作的老牛,是白墙黛瓦间的窄巷,是晚霞辉映的炊烟,是屋后声声的鸡鸣……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有着对质朴村庄的向往,但记忆中农村的破败与陈旧,又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记忆中的农村以新且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走进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一座座造型古朴的农家小院能让你第一时间静下心来。穿行在村间小道上,你能随时发现一些小小的惊喜。院前是菜地,阳台上摆放着几张吊椅,游人正在喝着咖啡闲谈,推开老式木门,屋内一名穿着时髦的调酒师正在调制鸡尾酒。在这里,现代与古朴相得益彰。
  老白是西坑村一家民宿的联合创办者,在他眼中,西坑村的美就在于原生态之美。“这家民宿今年5月20日开张,七、八两个月,这里天天客满,高入住率的背后是原生态的吸引力和乡村美化的成效。”老白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西坑开办民宿,就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松阳县政府对民宿产业的大力扶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绿色,政府对发展生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我们对发展民宿产业充满了信心。”
  美丽乡村建设在丽水正如火如荼。四都乡副乡长纪定锋告诉记者,西坑村民宿业发展顺利,今后,榔树村也将通过搬迁,整村改造成旅游村庄,成为高端民宿的聚集地。
  松阳县西坑村、青田县尚仁村、缙云县三溪村……一个个村落旧貌换新颜,一座座老屋重新焕发光彩。截至目前,丽水荣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国字号金名片”24张,2016年11月,丽水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返故土,为乡村增添活力。
农旅融合,农业发展添活力
  提起农业生产,想起的总是守住一亩田,养活一家人。随着生态效益的日渐凸显,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在悄悄变化。从卖山货到卖风景,生态农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荷包,也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内涵。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大木山骑行茶园位于松阳县新兴镇,这里丘陵连绵,水库密布,骑行车道蜿蜒,景色宜人,茶香四溢。沿着大木山骑行基地出发,边骑车边欣赏风景,随着骑行速度加快,微风徐徐吹来,十分惬意。农业文化与健康休闲观光结合,让原本走马观花似的旅游,成为体验农业生产的新旅程。
  种茶大户刘青春对近年来的变化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景区建成后,茶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以前卖茶去市场,每公斤200多元,现在园区打出了品牌,游客直接上门采购,价格还翻了一番。”
  茶叶价格的提高,正是农旅结合的结果:从卖到看,从斤斤采购变为杯杯品茗。松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毅飞告诉记者,景区开发的同时也打响了松阳茶叶的知名度,以旅带农,游客直观地感受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采购茶叶更加放心。
  从农事生产到农业景观,是云和梯田客似云来的一大法宝。近年来,云和县通过开发梯田景观,从荒山荒田无人理到去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转折点就在于农旅融合。曾经荒芜的田块再次种上了水稻,寥无人烟的山区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观念转变,正在为农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丽水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丽水大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全市累计创建农业产业景观带28条,新建田园景观162个,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提升10个,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区(点)304个,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96.6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7.86亿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旅深度融合,为秀山丽水腾飞插翅添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