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景美业兴腰包鼓

——浙江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10月的浙江农村,景美如画。稻田泛起金黄色,丰收在望;农业休闲观光园里游人如织,生机勃勃。
      美丽的田野之所以充满希望,结出硕果,得益于我省农业发展的清晰思路和扎实措施: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一“牛鼻子”,科学利用农村资源,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变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一抹“绿” 掘金生态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农业发展离不开一个“绿”字。化肥农药减量、畜牧业转型升级、海洋渔业“一打三整治”、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近年来,浙江连续打出生态高效农业建设组合拳,坚持以生态促发展带增收。如今,浙江大地上“绿富美”的现代农业比比皆是。
      沿着弯曲的山道,穿过松林,记者走进位于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黄茶村的营盘山畜禽专业合作社。只见成群的土鸡在林间觅食、“散步”。“平时,只需早晚喂些玉米、麦麸等,土鸡饿了自己会跑到松树林和果园里吃昆虫、杂草,渴了就喝山泉水。鸡粪全被松树和果树消纳了,这样,既避免污染环境,又能促进树木的生长,一举两得。”合作社负责人华锦芳说,该合作社通过种养相结合的生态模式,鸡和水果的品质都得到提升,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近几年,该合作社年出栏土鸡2万多羽,销售额200多万元。眼下,华锦芳除了养好土鸡,还打算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休闲旅游,用“生态”赚更多的钱。
      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已深入浙江农业经营者心中,成为指导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的指针和标杆。
      “坚持农法自然,坚持使用取之于自然的微生物有机肥、中草药等,拒绝使用化肥、农药……”在同处石梁镇的农法自然(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林向记者介绍他们在生产中遵循的基本法则。“长期以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破坏了土壤结构,还引发了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发展水果生产中坚持回归自然的理念,采用生态生产模式,研究并运用微生物土壤改良技术和科学选育栽培技术系统,让生产回归自然。”陈林说。
      近年来,浙江把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作为深化农业生产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等生态型农作模式,推广清洁化生产,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山水林田湖等农业生产资源转化为了农民掘取“真金白银”的宝库。
    一条“链” 提升产业价值
      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组织更多农民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从产业链延伸中分享红利。
      10月5日,记者来到建德市大同镇“稻香小镇”溪口村片区,站在观景台远眺,只见稻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用彩色稻“绘制”的农耕主题图案格外显眼。一个依托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集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等为一体的“稻香小镇”雏形初现,吸引着四方游客,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满满的“钱景”。
      建农耕主题公园,开民宿,办农家乐……村民经营起了“花样生活”,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稻香小镇’人气爆棚,我的农庄生意红红火火,客房天天爆满,假期第一天,就接待了300多名游客前来用餐。目前,农庄提供餐饮、住宿、垂钓、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游客主要来自杭州、苏州等地,虽然农庄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去年的纯利润已有30多万元。”大同镇盘山农庄负责人阮沿洪告诉记者,下一步,农庄将开发更多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近年来,浙江积极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在加快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的同时,实施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创建,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支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将农家乐集聚村、精品村、特色乡镇、精品农业示范区、重点县(市、区)创建对象纳入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支持各地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整体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当地特色和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浙江农村已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加工等多种新兴业态的融合。根据省委、省政府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200个,特色农业强镇100个,建设80条每条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一区一镇”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大力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一张“网” 增强发展动能
      随着信息经济在浙江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渗入广袤田野。农业搭上互联网快车,农产品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打开由浙江香香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我的鸡笼”微信公众号,记者看到,花129元就可以线上认养一只母鸡,之后消费者可以以成本价取蛋,也可随时吃掉认养的母鸡。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24小时直播平台了解母鸡的生长环境。据了解,该公司在兰溪市、龙游县的山区承包了2000多亩林地,按照生态养殖方法,规模化饲养土鸡。为拓宽销路,他们实行“公司+实体店+基地+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我的鸡笼”上线3个月,客户已超过1万,认养母鸡超过3万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的目标是认养数量突破10万羽,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至5000万元。
      浙江的“互联网+农业”,远不止把农产品搬到网上销售这么简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体面、精准、高效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
      位于长兴县吕山乡南杨村的长兴龙青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过去巡塘、喂料都由人工完成,塘内温度高低全靠感觉,这样既缺乏效率又不准确。如今,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了对养殖场的远程监控和远程生产管理,工作人员只需点点手机APP,就能观察甲鱼塘的状况,调节有关参数。凭借着这套系统,公司实现了节本增效,年收益提高了15%。
      以强大的互联网为支撑,并使之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融合,触网转型,联网腾飞,浙江现代农业由此呈现出崭新面貌。“互联网+农业”亮点频频的背后,是浙江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浙江积极搭建“淘宝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大力打造“淘宝村”、电商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让地方特色农产品走俏网络,有效地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据了解,去年,全省共有农产品活跃网店2.53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96亿元,占全国的18%,位居全国首位。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建德市大同镇“稻香小镇”溪口村片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