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农民亲切地称他“王老师”

——记慈溪市坎墩街道农办高级农艺师王旭强

  □本报记者 李军【人物速写】 王旭强,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慈溪市坎墩街道农办高级农艺师,连续六届被评为慈溪市优秀农技员,获2006~2007年度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称号。他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36年来,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先后主持获奖项目5个,参与获奖项目7项,主持选育品种1个,参与选育品种2个,获发明专利4项,推广农业技术7项、高效种植模式7项、新品种10个,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9月29日中午时分,当记者见到王旭强时,他刚骑着自行车从田里回来。衣着简朴的他,黝黑的脸庞上挂着汗珠。“只要农民有需要,我就义不容辞!”正如他说的那样,不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的身影常常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同事说,王旭强一年中有大半日子奔走在田间地头。
  坎墩玉兰果蔬农场场主胡信炎种植果蔬已有20多年,是当地有名的果蔬种植大户。和记者聊起王旭强,胡信炎一直念叨着“王老师”的“热心肠”。“不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一个电话,王老师都会及时前来帮助指导。”胡信炎说,王旭强一来,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从今年7月底开始,我们开始春化处理蚕豆苗繁育。由于今年夏季气温高,蚕豆浸种、催芽、育苗面临烂种、烂芽风险。面对这一情况,王老师冒着酷暑,多次到农场进行技术指导。”胡信炎说,多亏了王老师的帮助,眼下,农场已育成16万株春化处理的蚕豆秧,“第一批春化处理的蚕豆秧已于9月初出库种植。”
  为了攻破新品种“水土不服”的难关,36年来,王旭强心无旁骛,专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在他的努力下,“千禧”小番茄、“红颊”草莓、“夏黑”葡萄、“玛斯义·陶芬”美国无花果等一个个新品种在坎墩生根、开花、结果。如今,当地农民种植的葡萄亩均经济效益稳定在1.5万元,无花果亩均产值达4万元,小番茄亩均产值在3万元以上。
  因为长年累月与农民和土地打交道,又是农技指导方面的一把好手,王旭强成了当地农民信服的“贴心人”。农民亲切地称他“王老师”。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谈到这些年来的坚守,王旭强告诉记者,农民一声亲切的“王老师”,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我将继续用双脚丈量大地,把农技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民解决更多实际困难,努力为街道正在创建的都市农业创新示范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