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瑞安市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积极助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之路。
气象服务到田头
10年前,瑞安市马屿镇天井垟还是有名的“涝区”,如今却华丽转身为浙江省单体面积最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日前,在马屿镇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迎来了全国发展“三位一体”合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现场交流会的200多名与会代表,代表们看展板、听讲解、问创新,详细了解瑞安在为农服务方面的各项举措。
处于大厅中心位置的气象窗口,吸引了与会代表众多目光,“气象信息如何第一时间告知生产者”“办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需要什么条件”……代表们饶有兴趣地向工作人员咨询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举措。
当了解到一个乡镇的气象为农服务窗口能够受理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气象证明、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等7类项目,提供一周农气、重要农事期天气趋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业病虫害防治气候条件分析等7种服务产品时,与会代表纷纷点赞。
多年来,越来越多类似马屿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的基层农技推广中心,成为当地气象部门服务“三农”的对象和载体。截至2016年底,瑞安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52家,联结特色产业基地18.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6.3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0个。现在,为农服务“联系卡”成为了瑞安气象部门和农民之间的紧密纽带,与种植大户之间形成了一对一的专业服务。
气象科技助发展
除了“预报风雨”,瑞安气象部门还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方向,着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2012年年底,受湿冷天气影响,瑞安万亩番茄遭受冻害而发病,在“番茄之乡”梅屿镇,5000亩番茄减收六成,农户损失严重。为此,该市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该镇实施了中央财政“气象为农服务专项”,开展大棚内外农业小气候观测。2016年年初,又一次寒潮来袭,梅屿设施蔬菜基地由于开展了大棚冻害防御技术推广,番茄等蔬菜逃过了一劫,每个农业大户减损达5万-10万元。
针对温室大棚低温冻害防御措施缺乏、防范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该市农业气象人员研究出了冻害防御新措施,并获得了“温室大棚智能增温器”国家专利。当冷害来袭时,除了低温雨雪冰冻预报及农事建议,当地气象部门还主动为种植户送上这种抗低温“神器”,并手把手指导菜农如何使用。
在瑞安市杨梅之乡高楼镇,气候品质认证的标识被当地果农戏称为“金标签”,有效提升了高楼杨梅的品牌价值,提高了售价和销量。
作为农业气象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瑞安市气象部门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与瑞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推广结合起来,为瑞安特色农产品注入新的气象科技元素,为打造品牌农产品增添新的途径。该市先后开展了杨梅气候品质认证、猕猴桃气候品质认证;开展了杨梅气象指数保险气象服务;开展了甘蔗种植结构气候可行性认证;建立了柑橘、早稻、杨梅、西瓜、花椰菜、草莓、番茄等特色作物的的气象服务指标库;制作了水稻、杨梅、甘蔗、猕猴桃、番茄、草莓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制作了高温、低温和暴雨的农业气象灾害区划,为全市农业生产在气象上趋利避害提供了丰富的保障举措。
林泽微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