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奶业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活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通过生产、收购、运输等各环节的全程监管,打造安全的奶源基地,持续增强奶业竞争力,探索全产业链模式成为行业共识。
养殖方式加快转变
“现在都是自动化养殖,养几百头牛一点都不累,不像以前,割草喂料挤奶全是自己干,一天累死累活也交不了多少奶。”说起这些年奶牛养殖的变化,河北省深州市东杏园村养殖户尹增钦打开了话匣子,牧场统一管理,奶牛更健康,产奶量更高,原奶各项指标也得到提升。奶牛日单产由原来的20公斤左右提高到32公斤左右,脂肪含量达到3.8左右,蛋白质含量3.3左右。牧场还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教他们奶牛饲喂、防疫知识。
奶源是奶业发展的基石。进入“十三五”以来,针对奶源建设原本存在的“小散低乱”问题,我国奶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快转变奶牛养殖方式,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2016年,我国连续第8年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安全六项措施”,全年抽检生鲜乳样品2.6万批次,现场检查奶站1.1万个(次)和运输车0.82万辆(次)。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督抽检,坚持婴幼儿配方乳粉“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开展复原乳标签标识现场监督检查,全年抽检乳制品3318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2532批次。
自建基地已成共识
在石家庄君乐宝乳业优致牧场,奶牛每次挤奶前,挤奶机需要经过3次自动消毒。奶牛在挤奶前要进行消毒和体检。挤奶后,挤奶员会对奶牛进行药浴,以保护乳头,减少乳房疾病。挤出的鲜奶经过专用管道,温度迅速从35度降到0-4度,降温后的奶直接输送到运奶车里,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大大提升了挤奶效率与原奶的安全性。奶牛每周会进行三次足药浴,增加牛蹄硬度,减少蹄病。
近几年,为保证奶源质量,自建奶源基地,探索全产业链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数据显示,2016年奶业20强企业自建牧场荷斯坦奶牛存栏168万头,占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的24%;乳制品销售额1930亿元,约占全国乳制品销售总额的55%。
在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现代牧业纯牛奶连续四次蝉联金奖,飞鹤婴幼儿配方奶粉连续三次蝉联金奖,旗帜婴幼儿配方奶粉荣获特别金奖,伊利、蒙牛入围全球乳品企业十强……一份份国际认可的成绩单证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可以与国外品牌媲美。
民族品牌正在崛起
为深耕中国市场,大型的外资乳企恒天然、明治等均选择在华建设牧场,将其在国外执行的高标准一起带到中国的奶源生产环节。
全渠道,也是不少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新选择。从受众最广的液体奶、奶粉,开始向黄油、奶酪等“小众”乳制品市场进行开拓。
恒天然安佳专业乳品部副总裁理查德·艾伦说:“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大型面包连锁店使用恒天然的黄油、奶油和奶酪产品作为原料,一半以上的比萨使用的是恒天然马苏里拉奶酪。”
未来随着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特别是全面放开二胎后,我国奶类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一些专家建议,学习世界上成功乳企经验,发展民族品牌,进一步拓宽市场。
其实,一些民族品牌已经有了探索。在光明随心订网上订奶平台,位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14个城市的消费者可以在此平台订购巴氏奶,并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每日送、单日送、三日送或其他模式。
下一步,希望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中国的民族奶业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多方努力下,最终实现厚积薄发。
(摘自《经济参考报》 郭雅茹周蕊/文 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