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浪翻滚的稻田田埂上,一行行色彩斑斓的花朵迎风摇曳,这是生态防治,又是美丽田园;绿皮火车厢改造的茶吧里,你可以一边细细品味黑茶的独特芳香,一边遥想中国茶叶一路向西的久远故事;在全程信息化、智能化管控的温室里,采用灵芝和多种中药料做培养基生产出来的特色食用菌产品灵耳,被称为种出来的“燕窝”;原先一片荒芜的山丘,经精心规划设计,被打造成了布局精巧、四季花香的“诗画田园、花海之乡”……日前,在武义县召开的金华市农业“两区”现场会上,独具特色的武义现代农业发展场景,引来与会者的阵阵赞叹。
近年来,“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武义县以农业“两区”为主抓手、主平台、主阵地,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打造“有机农业第一县”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农业效益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四年位列金华市第一,成为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该市依托农业“两区”平台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精彩缩影、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金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农业“两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把推动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建设合力、出台扶持政策、优化管理服务,激发了新动能,开创了新局面,农业“两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去年底,该市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9个,总面积84.07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1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0个,总面积61万亩,通过省级验收的现代农业园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三;目前有1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2个特色农业强镇列入省“一区一镇”创建计划,另有3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6个特色农业强镇正在申报省级创建点。
成 效
近年来,农业“两区”作为金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平台、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经营效益得到提高。农业“两区”建设有力推进了该市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均单产比面上高出7%以上,1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经济效益比周边高出20%以上。如兰溪云山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采用粮食和小萝卜“粮经轮作”模式,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综合效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2-3倍。
二是带动能力得到提升。农业“两区”在自身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其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管理、品牌的运行,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农业的转型和农民的增收。如该市金东区城郊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亩均效益达到1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
三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等一批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得到普及推广,如该市金东区广明生态公司,通过立体化生态养殖,底下养金鱼,中间养鹌鹑,上面种月季,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农业“两区”建设,该市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农旅融合发展不断推进。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旅游收入21.5亿元,带动地方农产品销售收入9亿多元。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通过农业“两区”建设,该市农田的道路、渠道、电网、泵站及水闸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农产品贮藏保鲜等先进设施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1.5万亩。基础设施的提升完善,大大增强了该市农业抵御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从近几年实践来看,农业“两区”比周边区域平均减灾20%以上。
展 望
下一步,该市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根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新要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任务,积极谋划,有序推进,力争到2020年全市全面完成8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提标改造已建粮食生产功能区34万亩,创建10个以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以上融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10-12个省级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和20个市级特色农业强镇,使该市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