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生态铸精品 创新促腾飞

湖州市吴兴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春花秋月、渔舟向晚、采菊东篱……5000年的农耕文化孕育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怀与诗意。“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苏轼笔下秋冬之际的吴兴,萧索与生机并存,诗意与风景同现。如今的湖州吴兴区,不仅拥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底蕴,还创造了现代都市农业的新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吴兴区秉承“两山”理论,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变成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该区坚持“统筹三农、城乡一体”发展思路,致力深化改革创新,牢牢抓住“统筹、创新”两大主题,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20多个,探索出了一条“精致、高效、生态、集约”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漫步在吴兴区埭溪镇东苕溪岸边,习习晚风将平静的溪水吹起了层层波浪,鱼儿在水中欢快地嬉戏。几年前,这条溪溪底的淤泥时时散发着腥臭,溪两岸散布着24套矿山加工机组,环境一度十分糟糕。
  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吴兴区斥资10亿元建设太湖流域三大水利工程,累计整治河道223公里。河道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高标准现代农业的建设。据统计,该区新建高标准农田7.2万亩、各类设施农业1.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8000亩。在此基础上,加快农业“两区”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4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规模型现代农业园区129个。
  良好的生态需要先天基础,更需要后天保护。
  位于该区织里镇下庄村的湖州三生农庄,通过运用精确控制、肥水一体化等技术,优质葡萄亩产值达10万元,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益。
  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10个,建成集产品溯源、远程控制、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平台,推广智能化数控生态循环养殖等模式,通过信息化集成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为加速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该区还加强与浙大、中国水产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农业科学示范研究基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50个,推广新技术120项。
培育现代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腾飞
  位于该区八里店镇路村村的锋盛家庭农场是一家主要以养殖湖羊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农场的湖羊平均存栏量3000头。在农场的南面,大片的玉米、晚稻迎着秋风,微微摆头。
  据农场主费明锋介绍,这片农作物种植区占地450亩,一来作为经济作物扩大企业效益,二来作物秸秆经加工后可以作为湖羊的青贮饲料,还能消纳一部分养殖场内湖羊排泄物加工后的有机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体系。据统计,该养殖场每年可加工、生产有机肥500多吨,可节约有机肥成本10万元左右,450亩农作物可产生秸秆200多吨,可节约饲料成本15万元。
  像锋盛家庭农场这样的现代生态经营主体,在吴兴区有不少。
  近年来,为加大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力度,完善、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吴兴区加快推动土地连片流转、集中规模经营,实施新型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加大农业组织化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并发挥“1+1+N”农技推广联盟作用,提升该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该区流转耕地17.37万亩,其中八里店南片综合区实现整村连片流转,建成粮食、果蔬、水产三个万亩园,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5家,首批完成132宗流转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同时,该区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30家,完成年销售收入28.9亿元,农业设施用地配套政策不断规范完善,加快种养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新增示范性家庭农场101家,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06人。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该区落实奖补资金220万元,累计成立专业合作社24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农机服务中心3个,同时联结专家111名、农技员202名、生产主体916家,提升主体生产效率。
  吴兴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大育强行动的实施,使吴兴区的现代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来了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先后承办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训班、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座谈会等全国性会议。
优化产品营销模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在美食真人秀节目“十二道锋味”中“大厨”谢霆锋只认“老恒和”。的确,承袭原酿古法技艺的中国料酒产业领导品牌“老恒和”让许多人耳熟能详。作为吴兴区的农业加工龙头企业,“老恒和”也是该区的一张金名片。
  拉长、拓宽农业产业链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手段。为完善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提升该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吴兴区以发展订单农业为重点,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加快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近年来,该区推广“餐饮集团+基地”的品牌特色订单、“居民社区+农业龙头企业”的城市直供订单、“国家直属粮库+种粮大户+农户”的粮食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畜禽订单等4种模式,联结各类农业生产基地16.56万亩,年销售额9.54亿元。同时完善八里店、道场两个食品加工园设施配套,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开展“以商引商”、产品创新加工等行动。据统计,该区目前农产品年加工产值45亿元,其中粮食全产业链实现产值8亿元。
  在发展创新精深加工、品牌特色订单的基础上,该区还搭乘互联网快车,以“互联网+”的方式优化多样化营销体系。
  近年来,该区开展“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与中国邮政开展合作,建成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和125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农村电商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其中,“丁莲芳”“奥奇”“e桌美味”等11家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利用淘宝、微信等平台开展营销,全年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1.71亿元。
  农业“接二连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使该区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得到进一步改进、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据了解,该区粮食、蔬菜、畜禽订单生产率分别达46.5%、52%、63%,农产品产销标准合同订单履约率达到98%,其中中式快餐连锁集团“老娘舅”带动农户1205户,户均增收6790元。 吴兴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