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治水富民美产业 衢江农业再升级

  •   秋日的衢州市衢江区田野上,瓜果飘香,稻穗泛出金黄,清澈的溪流缓缓而过,游人脸上笑意盈盈,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田园画卷。
      近年来,衢江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把治水作为切入点,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优质安全化,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再升级,全区域、全产业链发展放心农业,走出了一条治水促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成功跻身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农产品成功供应G20杭州峰会,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水清空气新
    休闲农业人气旺
      走进衢江区莲花现代农业园区,仿佛来到了一座大花园,当前虽然是旅游淡季,仍有不少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而在几年前,这里是一个拥有2000多户养殖户,年出栏10万余头生猪的养猪集聚区,污水横流。
      近年来,为了发展放心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莲花镇大力进行生猪养殖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还将优良的生态、放心的农产品和特色的农事体验结合起来,推动农旅结合。经过治理,园区水清了,环境美了,农业效益也更加显著。园区众多家庭农场共享着“五水共治”、放心农业带来的红利,从原来的一产转向三产融合发展,收益颇丰。“农场创建之初,流经农场的河道狭窄、河床淤积,再加之生猪养殖业污水排放,导致河流水质浑浊、异味难闻,不少人经过这里都是绕道走的。”莲花现代农业园区内的陈建海家庭农场主陈建海说。如今,绿化美化后的园区为农场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提供了环境保障。“治水还带来了亲水经济,农场今年引进了水上乐园项目,举办了田园歌舞会、狂欢泼水节等活动,预计今年的游客人数将达到10万人次。”陈建海说。
      目前,莲花现代农业园区内287户农户转型组建了43家家庭农场,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5家。同时,园区在全省率先开通家庭农场周末直通车,打造“开放的田园超市”。去年,园区共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000多万元。
      记者从衢江区农业局了解到,该区先后开展了六轮生猪整规,生猪年饲养量从281.3万头削减到36万头,养殖户从3.83万户减少到96户,全域消除散养户,消灭垃圾河、黑臭河,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全区出境水质达标率100%。
      治水治污提升了“两区”颜值,带旺了休闲农业,让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底气更足”。莲花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莲花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全旺镇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86个,面积3.8万亩。
    减肥又减药
    净土育出放心禾
      套袋而生的猕猴桃,和甲鱼共同“生活”的水稻,吃菜籽饼“长大”的猕猴桃……这是衢江区推进肥药减量化,从源头上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放心农业的一个个生动缩影。
      在衢江区全旺粮食生产功能区,杀虫灯、性诱剂、道路和沟渠边种植香根草等绿色防控技术在这里大量使用。“采取这些方式可以起到控制病虫害、保护害虫天敌的作用,而且土壤也不会被污染,培育出的水稻品质会更好。”衢江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功能区坚持“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进行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示范,以耕地地力评价和测土配方技术为支撑,施用不同品种类型的缓释肥,减少不合理施肥量,控制肥料施用总量。推广配方肥,调整施肥结构,用商品有机肥和沼液等有机养分替代部分化肥,并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通过生态健康栽培,实现水稻减肥又增产。
      据介绍,衢江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清洁化”的要求,开展肥药减量化试点示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双控技术,全区初步建立了以测土和病虫害预防为基础、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增施有机肥和统防统治为保障的肥药减量化长效机制。
      同时,该区出台扶持政策,对有机肥单个年使用量30吨以上主体给予补贴。2016年,全区累计补助425万元,推广商品有机肥2.1万吨、推广应用配方肥1.8万吨,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57.2万亩,全年减少化肥使用385吨。统防统治实施面积15.1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应用面积32万亩、农药减量281吨。
      为了促进土壤净化让地更净,该区还建立起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并对全区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两区”内所有主体进行土壤环境普查工作,只有环境达标的,才可以种果种菜。
      废物循环用
    “肥水”不流外人田
      原本令人头痛的农业废弃物,在这儿却成了宝。近年来,衢江区依托财政扶持和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闻不到臭味、见不着污水的养殖场,享受着高生活标准的“二师兄”……在衢江区三易易农业高科技园区,生态型公厕、花园式环境、物联网应用,明显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处处透露着生态精品农业的气息。
      在园区的养殖区,采用了全封闭仓储式发酵系统,将猪粪和部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销售。产生的养殖污水经过工业化处理后变成沼液配方肥和符合浇灌标准的过滤水,一部分排放,一部分通过肥水一体化管网使用,作为园区农业用水,达到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科技不仅是治水转型的引擎,也是打造精品农业的利器。”园区董事长徐应英说。
      在衢江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农得惠肥业、葆丰生态农业等5家有机肥加工企业年产有机肥5.2万吨,年利用畜禽排泄物15万余吨。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宁莲畜牧业公司投资260万元引入纳米膜过滤沼液的浓缩设备,建起沼液浓缩处理中心,日处理100吨沼液,其中15%成为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沼液浓缩液,剩余85%成为可达标排放的中水,年可节本增收80.2万元。
      衢江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衢江区围绕生猪排泄物高效利用,通过工程设施、生态消纳等方式严格落实规模猪场“一场一策”,创新推广“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一体化、“规模养殖场+沼气集中供气+沼液浓缩+农业园区”、“养殖场+种植基地”等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及主体小循环三大生态治理模式。今年5月,衢江区被环保部列为全国12个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市、区)之一,目前,全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 金昌盛 郑利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