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博·美食

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揭晓 有你家乡的吗?

  哪些朴素却喷香的农家特色小吃能勾起你对家乡的记忆?11月24日,省农业厅从入围的20个农家小吃中选出“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包括新昌炒年糕、缙云烧饼、金华酥饼、苍南矾山肉燕、建德状元饼、永康肉麦饼、龙游发糕、嵊州小笼包、黄岩红糖烤糖、象山米馒头、开化气糕、梁弄大糕(后三个为并列第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吧。
新昌炒年糕
  新昌年糕由于多用粳米做原料,质地相较其他年糕更为细密,韧性足。煎、炸、炒、烤、汤五种做法,各具风味,其中炒年糕最为常见。新昌炒年糕最大特色在“带汤”,先炒后煮,年糕充分吸收汤汁,久煮不烂,既有米糕的醇香又别具风味。
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亦称“桶饼”,选用面粉、五花肉为主要原料,缙云菜干、白糖、葱、芝麻、糖油为辅料,用炭火高温烧烤而成。刚出炉的烧饼表面呈棕黄色油光发亮,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油而不腻,鲜香可口。近年来,缙云县政府将传统的缙云烧饼产业打造成缙云县对外形象的“新名片”、富民增收的“新产业”。
金华酥饼
  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其馅心以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据传首创者是程咬金,到明代已闻名于世,民间更有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其入口酥碎,遇湿消融,即使牙齿脱尽的人也有口福品尝其味。同时,金华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彰显着其特有的魅力。目前,金华酥饼在金华市内已有较大规模生产厂家40余家,日产量50万只,与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了产销联系。
苍南矾山肉燕
  苍南矾山肉燕精选上好的本地猪后腿精肉,趁肉有余温马上切块,将肉捶打成浆状,配上本地手工番薯粉,经过一棍一棍的反复压打而成燕皮,再取肉之精华做馅包入其中,用手捏成燕子形状,一锅汤水,旺火烧开,下肉燕,肉燕遇水遇热,燕皮一舒一张,“形似飞燕,食似燕窝”。苍南矾山肉燕由当地厨师朱为唐在上世纪40年代初创立,选料精良,配方独特,手艺精湛。现传承人朱师勤的矾山肉燕制作技艺已被确认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德状元饼
  建德状元饼是江南农村流传的特色小吃,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而成。主要特色在于其馅料——倒笃菜,具有鲜、嫩、香、脆,不含防腐剂等特点。状元饼采用纯手工制作,皮薄馅多,伴有淡淡的清香,鲜味十足。很多人品尝过后感觉有一种儿时亲切感。
永康肉麦饼
  永康肉麦饼又称永康肉饼,永康农家在丰收喜庆的季节向来有制作肉麦饼作为佐餐的传统。其表面粗糙,褶皱呈放射状金黄色图案,外形厚实,因其馅更为厚实,皮更有韧劲,肉馅更为鲜美,口味更为独特而异于其他饼。
龙游发糕
  龙游发糕始于明代,因风味独特,制作精美,又是“福高”谐音,成为当地百姓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必备品。龙游发糕花色多样,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黏。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2009年龙游发糕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小笼包
  嵊州小笼包创于20世纪30年代,做法讲究,口味独到。刚出笼的小笼包,个个晶莹剔透,薄薄面皮里肉馅若隐若现,似一盏盏小灯笼,让人舍不得吃进嘴里。嵊州小笼包随着嵊州人走向全国,小笼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嵊州人的“小笼包大经济”——带着一副蒸笼闯天下,藏着满身钞票回到家。
黄岩红糖烤糖
  黄岩红糖烤糖以红糖、糯米炒米为主要原料,黄中带亮,颗粒均匀,状如蜂蛹,软硬适中,甜而不腻,香甜酥脆。烤糖的口味很多,红糖烤糖是其中一种。每到过年,当地家家户户必备。
象山米馒头
  象山米馒头起源于南宋象山九顷村,是象山民间传统的吉利点心。该点心选用上好的象山产粳米,而且必须是新米,并配以白砂糖和水,自然发酵而成,是象山特色小吃之一。2008年,九顷村的米馒头制作工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化气糕
  开化气糕历史悠久,与孝文化联系紧密,是当地孝敬老人的传统美食,具有松软柔糯的特点。刚出炉的气糕呈圆饼形,晶莹剔透,洁白的表面镶嵌着豆腐丝、小河虾、笋干、萝卜丝、猪肉等馅料,因此被誉为“东方披萨”。如今,开化气糕正华丽蝶变,先后获得中国名点、首届浙江省点心展评会金奖、衢州名点等荣誉,正成为开化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梁弄大糕
  梁弄大糕是余姚梁弄独有的一种传统特色米制糕点,因其制作精良,口感松软,甜而不腻,老少皆宜而受到群众欢迎。梁弄大糕不但是余姚新人结婚指定的挑礼喜糕,在农忙时节也用来犒劳辛苦耕耘的劳动者。走亲访友,捎上几盒,送上一片心意,大糕已然成了梁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小点心。大糕制作技艺已于2012年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