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气象

贴紧需求 贴心服务

——浙江气象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纪实

  浙江是一个海洋资源大省,不但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还有全国最多的海岛。近年来,我省气象部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海洋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海洋公共气象服务、海洋气象综合观测、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努力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从天空俯视舟山群岛,1390个大小岛屿如珍珠般镶嵌在蔚蓝的海面,舟山的深水岸线长达270多公里,受岛屿、山体等遮蔽影响,各海区、航线的风力等气象因素不尽相同。过去,由于没有航线风力预报服务,海事部门只能以舟山沿海海面风力预报作为船舶开航的依据,实行“一刀切”,没有考虑各航线实际风力的差别,因此船舶航行安全受航线上的气象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舟山市气象部门以需求为牵引,着力拓展海洋气象服务领域。去年,在海事等相关部门配合下,建立了港航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始在普陀金三角航线和鸭白线进行开展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对各航线实际气象情况量体裁衣。精准及时的港航气象信息预报,有效满足了各港区调度、作业的实际需要,给当地海上客运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船舶的通航率。
  “为了使舟山岛际交通更加便利,今年我们又在舟山港航气象服务网站上增加了‘客运航线’交通气象服务,开通了嵊泗李柱山至小洋山、三江至高亭、三江至秀山、金三角四条航线预报服务。”舟山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李晓丽告诉笔者。目前,舟山气象部门推出的针对航线风力的气象预报,服务范围已覆盖20多条航线。
  近年来,海上大风、海浪、能见度等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产品不断推出,浙江省气象局制作发布的产品覆盖了沿海100个海岛的温度、最高温度、风力、风向的7天预报,通过海洋气象业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实况监测、预报分析、服务产品的精细化展示,为全省开展海洋气象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10月19日上午,温岭市石塘镇渔港内500多艘渔船回港避风。在渔港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两天,受冷空气影响,加上台湾以东洋面上有台风“兰恩”经过,东海海面阵风风力可达10级,外海风力达11-12级。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气象信息,提醒在外海作业的渔船回港避风。船老大张孝成说:“感谢气象部门及时、周到的服务,每天两次的海洋气象预报让我们提前了解海上天气。每次大风或灾害性天气到来前,都会发短信,提醒我们不要出海作业。海上气象服务就是我们的生命保护伞呀。”
  据温岭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岭气象局建立了海洋广播电台,向区域内的渔民播报海洋气象预报信息,每天两次。为使信号覆盖范围更广,让渔民收听更方便,该局安装了高增益的宽带天线和大功率的功放,使得电台的辐射范围达2000-3000公里,大大提高了应对台风、海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能力。
  据悉,目前,浙江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已全面建成,沿海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逐步规范,沿海所有市及98%的县(市、区)已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初步形成航线、港口、临港产业、渔场、景区预报及海洋旅游气象指数预报等专业气象服务体系,为海岛旅游、海水养殖、海洋航运等服务的气象产品精细化程度日益细化。
  省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浙江气象部门将围绕海洋强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开发,创新气象服务产品, 开发完善重点海岛、海区、渔场等区域的预报产品,重要航线的精细预报产品,海洋气象网格化实况监测产品等。同时,针对海上运输、港口作业、海上作业、海岸工程、海滩养殖、海上救生、海岛旅游等专业海洋气象服务领域的需求,研发专业性海洋气象服务产品,提高针对性、个性化、精细化和准确率,加快微信、APP等新媒体在海洋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浙江海洋气象业务向“高、精、优”方向发展。
汪玲玲 谢蕾 林素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