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位于余姚市陆埠镇郭姆村的鼎绿生态农庄内,黄灿灿的稻田被绽放的菊花所包围,洋溢着别样的田园风情。晚稻开镰收割后,工人排干田里的水,捕捉养肥的泥鳅、甲鱼,收获辛劳一季的成果。
“今年气候好,晚稻长势不错,亩产达450公斤。”农庄负责人李建立颇为欣喜。作为余姚市首个稻鱼共育和农田生态修复项目基地,7年来,鼎绿农庄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农创之路。
“搞农业,我是半路出家,一开始就想种点有机农产品,自己吃的同时也好送送人。”李建立笑着说。他是余姚一家汽配制造公司的负责人,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小李,你乡下有地,不如弄些没污染的绿色食品来招待我们吧。”几年前朋友们的一句玩笑话,把他一只脚“拉”进了农业,从此一发不可收。
2010年,他流转100亩地,建起农庄,开始种水稻,并在稻田里养白鲢、甲鱼。到2012年,农庄又流转了400亩地,并请来农技专家做指导,潜心钻研“稻鱼共育”生态链。
鼎绿农庄的稻田,与别处不一样。稻田四周栽植了很多菊花、香茅草以及芝麻,这是用植物藩篱来驱虫。田里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水稻种得特别稀疏,垄与垄之间留有1米宽的空隙,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害。此外,还采用了性诱剂灭虫技术,并放养青蛙,专门对付稻飞虱。在稻田里面,挖有宽阔的水沟,里面放养的甲鱼、泥鳅,也有助消灭虫害。四周堤塘上种了成片的杂草,做“草窝”引虫。田间安装杀虫灯,杀死的虫子用来喂养甲鱼。如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稻鱼共育”生态链。而稻田上面,用密密麻麻的丝线组成网罩,防止鹭鸟、猛禽偷食甲鱼、泥鳅。整个农庄里织成一张近40个足球场大小的丝网。
李建立说,几年来,农场的稻田没打过一次农药,所用的肥料全部是有机肥。秋收时,这一道道防线“庇护”下种出的稻米,带着一股自然的清香味,“就是我小时候吃的稻米味道,纯纯的米香。”2015年年底,农场培育的稻米在当年度长三角地域稻田(海产)养殖技巧交换研究会暨优质农(水)产物评选与展现会上,荣获最佳口感“金渔米”奖。
农庄注册了“甲谷缘”商标,致力推广“稻鱼共育”理念。“我们农庄生产的优质米是论瓶卖的,在上海卖40元一公斤,依然被抢购一空。”李建立说,目前他们的产量有限,还不能大批量供应。而农庄产的甲鱼由于不喂饲料,完全靠天养,成活率不到50%,品质很好,同样深受消费者欢迎。
李建立说,搞生态农业,每一点进步的背后都是艰辛的付出。尤其是2013年“菲特”台风的袭击,不仅让当年即将到手的收获毁于一旦,农庄的基础设施也几乎全部被毁,损失900余万元。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动摇李建立搞生态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他用工厂的利润来补贴农庄的建设。今年,农庄又投入100多万元建成沼液池和滴灌系统,实现用电脑控制精准施肥,同时也解决了周边养猪场的粪便出路问题。
数年摸爬滚打,李建立对搞好农业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光要投钱,还要倾注情感。脚踏实地,一步步地来,终究会有收获。”在他的心里,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的理念已扎下了根。为突破土地“瓶颈”,李建立正着手描绘新的发展蓝图。“陆埠位于余姚的中心,交通便捷,我打算新建冷库,打造一个绿色‘中央厨房’,把临山的蔬菜、河姆渡的茭白、四明山区的山货等农产品直接从地头采购,分类包装后快速销往大城市,让更多的余姚优质农产品走上市民餐桌。” 余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