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关注

发展合作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省“十佳合作经济人物”事迹(下)

  •   余华军:开化的茶业“匠人”
    人物名片:
      余华军,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开化县益龙芳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开化金茂茶场场长、浙江益龙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被授予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先进个人、衢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衢州市创业创新先锋等荣誉。
      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作为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的开化茶产业,不仅是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展示开化形象的一张名片。伴随开化好茶的出产,一大批茶业“匠人”也由此诞生。余华军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多年来,余华军带头承包茶园,先后创办了开化金茂茶场、开化县益龙芳茶业专业合作社、浙江益龙芳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千亩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改造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茶叶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龙顶茶及茶树花系列产品,实现了基地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的目标。他提出“茶产业+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经营理念,带动茶农以茶为媒,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打造茶叶新业态。他推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发展社员36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户。合作社统一执行公司管理标准,组织茶农进行培训,现场传授管理经验。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管理,茶叶质量明显提升,每亩茶园增收1200余元。
      为打开茶叶销路,余华军积极参加各种茶叶推介会,在推介会结束后,再把获得的各种市场信息及时告知当地茶农、茶商。余华军还在北京、上海、杭州、金华等地开设了茶叶销售专柜,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近两年来,余华军先后帮助当地茶农销售开化龙顶干茶100多吨。
      篁岸村是开化的一个边远山村,区位优势不明显,自然资源匮乏。自2008年余华军被推选为篁岸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当成自己的职业理想,主动与县有关部门对接,在抓好村容村貌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造血功能,提出蚕桑、茶叶、苗木、蔬菜等四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产业的转型离不开创新。余华军于2014年牵头成立了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为站长的衢州市级专家工作站,目的是不断研发茶叶新产品。面对茶旅融合这一产业发展趋势,余华军及时谋划建设“茶创小镇”,通过打造“茶文化园”“智慧茶园”等,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呈现一个集参观、体验、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产业特色小镇。
    冯贻法:深耕30多年,只为这颗橘
    人物名片:
      冯贻法,男,1963年出生,现为临海市涌泉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先后获得台州市十大品牌风云人物、台州市十大杰出新青年、台州市拔尖人才、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秀理事长等荣誉。涌泉柑橘合作社被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试点单位、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
      冯贻法是一名“老先进”,不仅组建了我省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临海市涌泉镇第一家柑橘专业合作社,还创建了一条国内领先的柑橘红外线糖酸度分选生产线。他30年如一日,专注柑橘种植、研发、销售,为我省提升柑橘产业层次和规范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
      为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早在2002年,冯贻法就牵头成立了临海市涌泉柑橘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强化管理服务,带动果农4000多户,其中联结脱贫农户1000多户。在创建合作社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为我国合作社立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提高科技种橘水平,冯贻法引进柑橘拱棚育苗技术,以提高柑橘育苗的质量和出苗率;自费去韩国考察柑橘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并投资45万元建造了20亩柑橘避雨防冻钢架大棚,目前临海市推广应用设施大棚面积已有500多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筹资建造了多媒体电教室,供社员培训学习用;成立了柑橘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柑橘科技研发中心,承担完成多个省部级柑橘栽培技术推广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提高临海柑橘的知名度,冯贻法于1999年注册了“忘不了”商标,后将该商标无偿转让给合作社使用。在品牌创立过程中,他特别注重产品质量,按照地方标准及相关要求,严格把关,很快使“忘不了”成为知名品牌。近年来,冯贻法又结合实际,将品牌与文化、科技结合起来,创建“冯桔”和“新了不得”品牌。其中的“冯桔”品牌,主要面向精品高端市场,将橘子依据大小、酸度、甜度分为16个等级,价格从16元1公斤到120元1公斤不等,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为扩大果品销售量,冯贻法在北京、沈阳、上海、南京、常州、杭州等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窗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并将临海柑橘直销到俄罗斯、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取得了合作社盈利、社员增收、消费者满意的“三赢”局面。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冯贻法又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网络更好地销售柑橘。针对优质柑橘快递运输破损严重等问题,他把目光转向新型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的研发上,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基本解决柑橘快递过程中的高损耗问题,为临海柑橘进一步打开销路作出了贡献。
    洪碧伟:将“农”字做出“花”的“
    85
    后”小伙
    人物名片:
      洪碧伟,男,1986出生,现任青田县舒桥供销社主任、青田县碧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浙江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青田县中药材产业联合社理事长,曾被授予青田县农村致富带头人、青田县十大优秀青年等称号。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致力于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将“农”字文章做出“花”的洪碧伟,虽然年纪很轻,但头上的“光环”却不少。这一切都因为他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着深沉的爱。
      洪碧伟是一位“85后”小伙,当“农民”已有7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先是做了一家汽车修理店的小老板,后回到青田县舒桥乡种植中药材,开始第二次创业。因舒桥乡地处偏远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打工。如何开发各村各户闲置荒芜土地,让留守老人有活干、低收入农户有收入来源,成了洪碧伟思考的问题。
      2010年,洪碧伟创办了青田县碧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50多万元,流转1100多亩土地,从安徽、湖南等地引进百合、元胡、浙贝母等中药材种苗,建立起以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建立后,每年可为附近留守老人和低收入农户等提供季节性用工200余人次,为他们创造劳务收入200多万元、土地租金30多万元。
      与此同时,洪碧伟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养殖土蜂,并提出“借种包收”的合作新模式,即合作社先把种子免费借给农户,待成熟收获时,由合作社按保底价收购,统一对外销售。这种模式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销路问题。经过三四年推广,当地中药材种植从起初的一个村迅速扩大到17个村。2016年合作社免费发放中药材种子3.5万多公斤,种植中药材120多亩,为农户增收80多万元。通过这种模式,合作社还免费发放杂交稻种子150余公斤,按每公斤高出市场价1.4元的价格收购稻谷,为农户每亩增收600-700元;与政府部门合作制定“十桶万元”(即养10桶蜂增收1万元)创收脱贫行动计划,合作社以每桶土蜂600元的价格采购700多桶,免费发放给300余户农户养殖,产出蜂蜜以每公斤120元的保底价回收,每年为农户创收60多万元。
      农产品既要产得出,还要卖得出。洪碧伟利用青田县舒桥供销社这个平台,与康恩贝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温州、台州、金华、衢州等地百余家大中型超市或设立百合销售专柜,或与其建立供货关系;与有关院校合作创办互联网线上农产品销售平台,高薪聘请销售总监组成营销团队,进军天猫、京东等知名网站,每年帮助农户线下销售特色农产品近1000吨、实现产值600多万元,线上销售高端农产品400多吨、实现产值800多万元。
      在做好主导产业的同时,洪碧伟又开始做起农旅融合文章,与政府部门合作,连续3年举办“百合花文化节”,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百合花俨然成了“致富之花”“幸福之花”。
      洪碧伟说:“让更多的农户腰包鼓起来,过上小康生活,我有无比的成就感。”
    本版稿件由省供销社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