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耕地“歇一歇” 环境“喘口气”

  农业部日前在北京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落实会。会议透露,经过两年的探索,我国已构建了耕地轮作休耕收益补偿的政策框架。目前,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1200万亩,涉及黑龙江、河北、湖南等9个省份的192个县(市)。
改革难点——用地养地结合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针对的是地力透支这一痛点。“在粮食供给压力下,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了透支。一是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大概有40%出现退化。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南方部分地区土壤酸化。二是耕地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膜残留问题。”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谢建华表示,改革的目的是既有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需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这项改革的难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去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为了促生产,基本上是“四海无闲田”,该种的都种尽了,不该种的也种上了,资源环境已亮起了“红灯”。现在,探索实行轮作休耕,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培育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让超负荷的耕地“歇一歇”,让透支的环境“喘口气”。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转变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千百年来,农民种地产粮。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农业的功能长期聚焦保供给。现在,供求形势发生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农业除了保供给,还要保收入、保生态。农业功能的丰富是开展轮作休耕的出发点。这种功能的拓展既要转变思维方式,更要改变种植习惯。要主动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打造成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样板田”。
试点成效——生产生态双赢
  前期的轮作休耕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开展粮豆轮作、休耕区压采、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集中连片实施,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把轮作任务集中安排在第三、四、五积温带的规模种植区域;甘肃省以村社为单元整建制推进休耕试点,集中连片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面积调减3000多万亩,大豆增加1000多万亩。预计2017年玉米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缓解了玉米库存压力。
  对试点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休耕季种植绿肥等作物,在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北省地下水漏斗区小麦休耕试点,平均每亩减少用水180立方米,共压减地下水开采3.2亿立方米。吉林省在东部冷凉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每亩节肥30%、节药50%左右;在西部易旱区推行玉米杂粮轮作,每亩节水三分之一左右。
实施关键——效益补贴兼顾
  要让农民愿意开展轮作休耕,必须保证其收益不减少。“此前的试点就很注意保护农民利益。”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在轮作上,注重比较效益。从现有的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看,轮作模式中的玉米大豆轮作,可按照1∶3的效益平衡点来测算。在休耕上,注重收入保障。目前的休耕试点,补助的标准都以收入不减为前提。“大体上,一熟区的休耕和两熟区的一季休耕,每亩补助500元左右;两熟区的全年休耕,每亩补助800元左右,略高于土地流转费用。”
  今年,农业部、财政部整合部分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25.6亿元资金,其中轮作15亿元、休耕10.6亿元,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农户原有的种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护投入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还创新补助方式,中央财政将补助资金分配到省,由省里统筹安排分配到县,由县组织实施落实到乡镇。允许地方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休耕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
  (据中国经济网 乔金亮/文2017年12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