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温岭市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徐小菊——

三十余载守护只为那份鲜甜

  •   □本报记者 唐豪
      【人物名片】 徐小菊,女,中共党员,温岭市特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全国农学会葡萄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试验站成员,台州市第二、三、四届党代会代表,台州市第三、六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徐小菊扎根基层30多年,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先后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8项(次)、品种权证1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7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最美农技员。
      1月6日,虽然是周末,但农户陈菊莲的一个咨询电话,又把徐小菊拉回了办公室。“最近气温低,又是连续阴雨天气,葡萄正值出芽期,她来咨询一些防冻、防雨的措施。”徐小菊对记者说。
      像这样的咨询、求助,徐小菊从来不拒绝,并且将这些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中。翻开她的工作笔记本,满满当当都是有关果树生产方面的各种待解决或亟需提升的问题。“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节省用工、提升效率?”“大棚薄膜关闭环节虽已研发出了省力化关闭装置,但仍不理想,是否可以借助物联网研制低成本的、省力的智能大棚关闭装置?”
      “这是我自己摸索的一种工作方法。”徐小菊说,“主要对日常工作的制订、落实进行分工、监督、梳理、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三十多年的一线技术推广工作中,徐小菊共积攒下了30多本工作日记。
      去年,徐小菊在工作中看到,由于产销信息的不对称,经常会有优质农产品找不到销路,想买优质农产品的消费者又不知道去哪买的情况。“按照农技部门传统的工作方式,只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但当前农业发展对农技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小菊说。
      为了尝试破题,在得到上级支持后,徐小菊带领她的团队开始创新探索:举办新产品品鉴和推介活动,直接对接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链接”给消费者,让产销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以“机器换人”和农艺农机高度融合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等。
      埋头技术推广的三十年里,徐小菊经受住了很多的诱惑,也“错失”了许多“机会”。“大自然的美好和水果本身的鲜甜是一个更大诱惑。”徐小菊对记者说。
      对于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徐小菊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倍感压力。“获得这项荣誉后,愈发觉得身上责任很重。以前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在新时代里,我们农技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农民。”
    图为徐小菊(左一)正与果农一起查看葡萄枝出芽情况。
    黄雪燕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