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缙云烧饼专卖店在全省遍地开花,我们种芥菜制梅干菜销售畅通收入稳定,政府还买来加工机器,为菜农‘代劳’,我们做好梅干菜的信心更足了。”前几天,在缙云县东方镇上东方村桑园路边,有10多位正在割菜装车的农民虽干得满头大汗,但也止不住地兴奋:“去年11月份以来,我们每家做梅干菜的收入都突破了3万元。”
“前年冬天到去年春天产梅干菜4000公斤,收入5.6万多元,是全镇最多的,我想今年会更多……”该镇四方村清塘自然村农户王益天说,梅干菜卖得好,自己越干越有劲。原本秋冬里“空闲”的桑园、葡萄园等,都成了增收的宝库。
“眼看‘空闲地’生‘大元宝’的强大吸引力,农村中‘空闲’人群呆不住了。”东方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介绍,自从缙云烧饼产业发展以来,东方镇农民率先利用桑园、葡萄园及其他果园闲季套种芥菜,生产梅干菜,并逐年增加。2017年全镇已发展到2000多人,种植面积近3000多亩,产值达2300多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51%和53%。在东方镇中青年外出创业人员多,在家的60岁以上老人参加“闲地淘金”占70%以上。
目前正值寒冬,每天早晨7点多钟,缙云县源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菜农们就已在大片大片青一色的“菜海”里,干得热火朝天。
走进该合作社,梅干菜香气扑鼻。正在检查梅干菜包装的合作社负责人徐生可告诉笔者,随着香喷喷的“缙云烧饼”名扬大江南北、走出国门,作为缙云烧饼主料之一的“缙云梅干菜”,其知名度也随之提高、身价倍增。除了缙云烧饼产业所需梅干菜外,它还受到各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需求量不断增加,这是此项新兴产业顺利发展的奥秘之一;奥秘之二,东方镇应运而生了两家梅干菜生产加工企业,菜农们生产的梅干菜都能提前受到预约、接到订单,没有滞销,因此销售渠道畅通,菜农收入稳定有保障。
在东方镇农技站负责人看来,贴好“两张土标签”迎客户,对催生梅干菜产业发展十分关键。在梅干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时,该镇农业部门就进行追源头污染、追肥料农药废弃物回收、追产品合格的“三追查”,且一年更比一年要求严格。同时通过轮作或套种,实行绿色防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病虫害明显减少,从而制作了一张有利培养生态种植环境的绿水青山“土标签”,这是产业发展的前提。
农技站负责人告诉笔者,另一张特色产品的“土标签”,是独特的制作程序。梅干菜制作时要采用回卤法,晒干复蒸3次,共有12道程序,农业部门还指导全镇菜农统一制作,通过了QS认证,从而使梅干菜有了合格的“身份证”。
据介绍,该镇政府对梅干菜产业十分重视。去年争取扶贫项目资金120万元,购买机械设备,用于梅干菜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减轻劳动强度,受到菜农们的热烈欢迎。
丁南森 邓曹仁 胡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