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农村好声音”多多益善

  作者蔡清辉在《光明日报》撰文说,蒋慕平是一位54岁的普通湖南农妇,平常爱好舞文弄墨,虽不被家人理解,但一直坚持写作,逐步写出了名堂。她的诗作入选优秀农民作者诗文集《农村好声音》。
  近年来,农村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空村化”“近乡情怯”“农村婚姻”等问题不断引起媒体报道、社会讨论。然而,在充实农民精神生活层面依旧有很多欠缺,一些地方的农村甚至存在精神生活的“生态危机”。究其原因,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是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分散化、空心化和空巢化等特点,则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还要想方设法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滋养人的灵魂,要通过各种渠道,把文学、电影、戏曲、演出送到农民身边,尤其要注意以多样化的方式引导新型农民、年轻农民的社交和文化生活。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不满足于被动和随大流式文化生活的农民,或拿起摄像机制作微电影,或组建农民乐队,或将身边的人与事写进诗歌、小说,用不一样的方式感受着生活的变化,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乡土文学传统的挖掘、探讨、诠释,乃至重新建构和积极转化,可以褒扬人性的光辉和人文精神的价值,有助于激发化解精神文化“生态危机”的内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好声音》的出版发行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春运还须向“末梢”发力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赵文君撰文说,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再度开启。40天时间,全国将有近30亿人次出行。在归家途中,我们除了关注高铁、飞机、大巴这些春运交通的“主干”外,不能忽略了离家“最后一公里”的春运“末梢”。
  近乡情更怯,近乡路更难。下了飞机、高铁,我们或许要穿越乡村土路,或许要摆渡过河,或许要走崎岖山路……这最后的一段路途可能并不少于乘坐飞机、高铁耗费的时间,安全性、舒适性也不能相比。特别是今年春运期间,一些地区可能会遇到低温雨雪甚至暴雪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春运向“末梢”发力,需要相关部门做好主干交通网与乡村支线道路的接驳,组织一定的人力和交通工具,做好衔接工作,做到人员随到随走,不积压、不滞留。
  在春运“末梢”,可能会用到各种交通工具,如面包车、摩托车、拖拉机、小渡船……要千方百计保障乡亲们“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安全,做好司乘人员的交通安全警示教育,严查超载运输和其他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尽可能设立一些临时服务站点,方便候车和避风御寒。此外,要做好雨雪等极端天气的预案,维护好行车秩序,确保远途旅行者安全到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