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百岁孤寡老人的幸福年

  □本报记者 季颖
  本报讯 除夕临近,年味越来越浓,远游的人都匆匆往家赶,与家人团聚。在杭州市富阳区灵桥镇永丰村,101岁的老人徐关校也在盼着他的“家人”回来过年。
  徐关校老人与这些“家人”,其实都没有血缘关系。原来,今年72岁的村民徐金民一直照顾着无亲无故的徐关校,两人情同父子。
  徐金民是村里的保洁员。2月7日,记者见到徐金民时,他刚忙完早上的工作。一回到家,忙了一上午的徐金民见到徐关校,摸了摸老人的裤腿,马上“埋怨”了起来:“手套、棉裤都给你放床边了,这么冷的天,出门手套不带,棉裤也不穿。”原来,徐关校虽然腿脚不便,在家却一刻也待不住,总喜欢往外跑。担心老人受寒,徐金民特意给他准备了厚厚的手套、棉裤。“我明天就放假了,给你里里外外好好收拾收拾,让你干干净净过年。”
  徐金民是土生土长的永丰村人,年轻时在嘉兴打工,如今两个儿子都在嘉兴工作,在那边娶妻生子,把家安在了嘉兴。徐金民的老伴为了帮儿子带孩子,这些年也基本上常年住在嘉兴。徐金民的家人为了迁就他,每年都从嘉兴赶回来,大家团聚过新年。“老伴明天就要从嘉兴回来了,儿子、媳妇、孙子要到除夕才能回来。”徐金民说。
  要说徐关校和徐金民的“父子”情缘,还得从徐金民的上一代说起。徐金民告诉记者,他有兄弟姊妹7人,父母拉扯那么多孩子很不容易,“小时候一家老小的肚子似乎从来没有饱过”。那时正值壮年的徐关校独自一人,人长得高大,地里的活干得又好又快,一个人过日子,口粮还有剩余,他总把口粮偷偷往徐金民家送。“那些最困难的日子,他送的粮食是能够救命的。”徐金民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徐关校70多岁时,他的老房子成了危房,徐金民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了下来。打那以后,徐金民就承担起了照顾老爷子的责任。60岁那年,徐金民叶落归根回到了永丰村,就更是细心地照顾起了老爷子。
  每天凌晨5点不到,徐金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把家里的热水瓶都灌满,这样老爷子起床后要喝杯热茶,直接倒上就行。6点左右给老爷子准备好早餐,伺候老爷子吃早饭时,徐金民就抽空给老爷子收拾收拾,倒夜壶,整理房间。做完这些,徐金民再草草吃点早饭赶在7点前去上班。“年纪大了,明年不干了,在家专心照顾老爷子了。”徐金民说。
  徐关校虽然没有亲生儿女,却有了徐金民这个“大孝子”,收获了儿孙满堂的幸福。记者临走前,徐关校拉着记者说:“日子过得舒心呀,我有这么多亲人,快过年了,他们都要回来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