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正在建一个油茶博览园,一期规划1000亩,已经建成了油茶体验馆,油茶主体公园也已建好一部分。”日前,在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村支书廖红俊说,现在的黄塘村是中国油茶文化节永久性的举办地,村里以原始油茶林为基础,综合休闲观光、民俗技艺展示进行开发,从“卖油”到“卖游”,将油茶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浙江油茶第一村”,带动村民增收。“产量与价格都提高了很多。”村干部杨土富深有体会地说,十几年前1亩油茶林能出4公斤油,售价每公斤20元;这几年,产量大大提高,亩产量有11公斤,经过包装,售价达每公斤100元以上,农户钱袋子更鼓了。
黄塘村离常山县城约25公里,是常山县最偏僻的乡村之一,当时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步行的羊肠小道。要怎样才能发展山区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上村干部后,廖红俊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廖红俊得知常山油茶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并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的消息,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村里有4500多亩油茶山,为何不带领村民生产山茶油呢?
说干就干,廖红俊带头承包了村里的油茶山和茶叶基地,创办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参股,与入股农户签订茶叶和茶油销售保护价和价随市涨的协议,实行统一加工、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接着,廖红俊与有关部门对接,着手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项目面积4000余亩;又实施油茶精品园等项目,提高单位亩产和茶油品质。
油茶种起来了,接着就修路。通过实施“康庄工程”等项目,先修了通往山外的大路,又连通了山脚下里黄塘、外黄塘两个自然村的公路。山下的路解决了,但通往山顶的林区道路依然难行。尤其是山顶那2000多亩油茶林,是村民除外出打工外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因交通不便,这片油茶林疏于管理,亩产比山脚下的低30%,而收获的运输成本却要高出5万多元。2010年7月,廖红俊抓住退宅还耕项目实施的机遇,带领乡亲们仅用50天就修通了盘山路。
这些年,廖红俊带领村民把原来的羊肠小道,先后变成了泥土路、机耕路、水泥路,再到现在的柏油马路。原本通往八面山的陡峭小道,平整拓宽后,成了步步皆景的游步道;曾被开矿破坏的山体,正准备改造成一道壮观的“人工瀑布”……
油茶品质的提升加上交通的改善,如今,黄塘村越来越多的茶油销往国内各地。“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全村有5.5万公斤山茶油,每公斤卖60多元。”廖红俊介绍,近几年,山茶油产量稳定,价格却连年上涨,去年山茶油价格涨到每公斤130元。种好、管理好油茶,让农户的收入大幅提高。
每到冬季,漫山的油茶花香又让廖红俊萌发了新的想法。冬季能赏的花不多,为什么不借机发展观光旅游?
“冬季到黄塘来看花。”按着这一思路,廖红俊又卖起风景来,在油茶山上建起游步道、仿古观花凉亭等,打造了一个油茶花海观赏基地,吸引了大批游客。而这次建油茶博览园,更要把传统榨油器具搬进去,生态之外还要融入文化要素。景美了,内涵丰富了,慕名而来的游人多了,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胡宗仁 钱李源 廖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