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大操大办”“三权分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翻开刚刚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系列鲜活的关键词映入眼帘。过去农村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在一号文件里找到了解决方案。
拒绝“大操大办”
红白事不再成负担
“娶一个新娘,吃掉半年粮。”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子升学,“大操大办”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一顿宴请下来,不仅请客的人家里开销巨大,被宴请的人也背上沉重负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在山东惠民县等地一些农村地区,在村规民约等制度约束下,以及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红白事正越来越简朴,群众负担越来越轻。
惠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军说,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对敦厚淳朴的乡风民风构成了严重挑战,群众内心非常反感,但在现实中又迫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等因素,只能随波逐流,非常苦恼。中央一号文件给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坚强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进城后宅基地不再是
“后顾之忧”
人进城了,破败房屋下的宅基地会不会被村里没收?如何依靠农村土地增加财产性收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各地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在城市有了长期稳定的工作,但留下的宅基地如何处置,权益是否受到保护,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说,随着农民离开农村向城镇转移,宅基地空置问题越发突出,造成资源浪费。长期以来,宅基地政策没有放开,但却存在农民自发交易的行为,各种不规范行为相伴而生。另外,宅基地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也无法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益。
他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随着后期相关政策出台,宅基地流转、交易行为将得到规范,农村各种要素将进一步激活。同时,宅基地对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说“不”,也可防止一些不良做法进入农村。
乡风乡貌乡土人才都要留得住
“乡村虽好,人才难留。”不少基层干部都有这样的感慨。人才不足,已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相对于基础设施的更大投入,村庄环境的普遍改善,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在山东省德州市,一些村内闲置的集体用房已粉刷一新,用于解决农技人员的住宿问题,被科技人才亲切称为“乡村人才公寓”。
因为有了“乡村人才公寓”,在德州市齐河县胡官屯镇纸坊村,“农科驿站”站长张博已经完全习惯了随时有农户来敲门咨询的生活。截至目前,德州市“乡村人才公寓”已达到228处、830多套,吸引了340多名农技专家、农技人才到田间地头服务。
(据新华社 席敏 陈国峰叶婧/文 2018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