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指出,要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文件强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近年来,我省进一步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畜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一些养殖重镇调整养殖结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走上了一条阳光大道。本版刊发两个曾经的生猪养殖重村发生的华丽转变。
曾经的“养猪村”——临安潜川镇伍村,正在华丽转身,蝶变为“度假村”。笔者日前来到伍村感受这几年的巨变。
伍村的地貌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村庄四周是一个个山弯,宛如莲花的花瓣。每个山弯散落着三五户农舍,恬淡而静谧,与房前屋后的茂林修竹合围成一方“世外桃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美如莲花的村庄,一度却是令路人捂鼻蹙眉的“养猪村”。
“墨溪”澄澈,引来“七彩”新生活
潜川镇曾是临安的生猪养殖重镇,鼎盛时,全镇共有1100余户养殖户,年饲养量15万余头。伍村200多户农户中,有60余户养猪户,每家养猪少则数十头,多则数百头,年出栏量万余头。“那时候,溪水是黑色的,整个村都弥漫着猪骚味。”伍村党支部委员陈益萍说。
2016年,为助力“五水共治”,转型发展乡村旅游,潜川镇决定对伍村等三个村实施养殖业整村关停。在半年多时间里,伍村一百多间猪圈悉数停养,天生丽质的伍村又变得山明水秀起来。
2017年年初,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招引下,外来资本被伍村的气质深深吸引,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七彩云涧”项目,把村里闲置的农房利用起来,面向都市人群,发展休闲娱乐度假产业。
目前伍村已有100多户农户与开发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整幢房子交给公司运营,另一种是把闲置的房间交出来,户主仍住在屋内。“七彩”公司负责人李先生介绍,公司将对参与合作的农家小院逐家逐户开展立面改造、内部装修和庭院改造,装修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前五年营收所得,由公司独享,五年后,农户可从每间客房中获得2000元的年收益。
眼下,部分农舍已完成了外立面改造:尖尖的屋顶,色彩艳丽的红、蓝、黄、紫各色外墙,在青山的掩映下,更显得靓丽多姿。“这就是‘七彩’项目所要追求的格调。我们将把农舍改造成面向高、中、低各个消费档次的民宿,客人可以私享小灶,可以与户主同吃,也可以到公共食堂就餐。”李先生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伍村建设爱乡迷宫、婚庆长廊、亲子乐园、QQ农场、娱乐中心等配套业态,把伍村打造成为休闲娱乐度假乐园。”
养殖户转型,变身民宿开发合作人
笔者进村采访时,夏盛土正在打扫自家的院子。见有“客人”来,他热情招呼进去坐坐。他指着院子一角说:“喏,这里原先就是猪圈。”鼎盛的时候,夏盛土养了300多头猪,年收入有十多万元。“现在年纪大了,养不动了。猪圈拆了之后,原本也想着与老伴过几年舒坦日子。恰巧‘七彩’公司找上门说了他们的想法,我和老伴都很赞同,整了7个客房交给他们去打理。”眼下,工人们正加紧装修夏盛土家的几间客房。
坐在小院的秋千吊椅上,夏盛土惬意地摆荡着身子。在他的身后,石凳、石桌、花坛、葡萄架、鱼池、月洞门……都已打造成型。
离夏盛土家不远处,曾经的“羊倌”王菊兰转型成了“七彩”公司的员工。眼下,她正利用自己与本地人熟络的优势,协助公司与村民开展合作等事宜。“在外务工的很多村民听说这件事,纷纷回家,找我们合作。到目前,已经有百来户村民与我们签订了合作协议,有30多户在装修了。”
村庄比美,统筹打造村落景区
“养猪村”华丽转型的故事,在潜川镇还有很多。
同样在附近的中间桥村,眼下正在创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养猪场集体关停后,村前曾经的“龙须沟”,又变成鱼虾们的“嬉水乐园”。溪对岸的一片荒草地,变成了月季飘香的“花海”。古色古香的“中间桥”跨溪而建,正带着孙子在桥上看红鲤鱼的何慧琴感慨地说:“以前,我们都羡慕谁家钱挣得多,现在,大家更在意的是谁家的院子环境美,花种得多。毕竟人的观念不同了,大家更在意的是住得舒不舒服。”
潜川镇镇长刘聚兵介绍,“今年,我们将以中间桥、青山殿、伍村为主体,统筹打造村落景区。”而这只是潜川由畜牧重镇向旅游三产转型的“揭幕战”。
管光前 童娇娇
伍村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