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浙江种业

宁海御田胭脂米种、建德抗菌核病土油菜种……近一年来,110多个尚在省内零星种植的珍稀农家土种被发现——

我省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   □通讯员 陈小央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日前,记者从浙江省种子管理站获悉,我省自2017年4月启动的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淳安、建德、奉化、宁海、苍南等5个县(区、市)的系统调查和63个县(市、区)的全面普查,征集(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共887份,完成目标任务的73.9%。
    基本摸清了种质资源家底
      我省位于东海之滨,地貌多样,气候多宜,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全国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根据农业部部署,2017年我省全面启动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对63个县(市、区)进行普查,19个县(市、区)进行系统调查,计划用 3年时间征集各类种质资源1200-1800份。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已有54个县(市、区)已完成普查工作,18个县超额完成收集任务,5个县开展了系统调查。
      2017年,全省63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种类、分布、多样性等基本信息,以及重点保护名录中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每个县征集各类古老、珍稀、特色、名优的作物地方的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20-30份。同时由浙江省农科院组织淳安县、建德市、宁海县、奉化区、苍南县等5个重点调查县(市、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工作,每个县(市、区)征集资源80-100份。
    收集了一批地方品种资源
      根据计划,我省用3年左右时间征集各类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地方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1200-1800份,抢救性收集各类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500-1900份,同时对初步鉴定出来的优异种质资源,集中开展1500份资源的鉴定和评价。经过扩繁、鉴定评价、整理编目,提交到国家作物种质库(圃)1200份。对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鉴定评价与编目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理,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和编目数据库。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省有59个普查县已完成普查表填写,并递交到省种子管理站,审核后将递交第三次普查办公室;已征集种质资源887份,完成目标任务的73.9%。其中粮油148份,蔬菜317份,经济作物241份,果树134份,茶树22份,其他作物25份。有38个普查县征集并上交了资源,其中21个县超过了上交20份资源的最低要求。5个系统调查重点县已经GPS定位登记507份种质资源,收集到种质资源365份。
      通过普查,我省发现了110多个还有小面积种植的珍稀农家老品种,如东阳红壳粟、宁海胭脂米、苍南古桑柚、松阳弯豇豆、苍南矾山红米、天台黑壳紫红米、新仓小落苏、云和雪梨等。巨大的普查成果也引起央视的关注,先后2次来我省多地拍摄专题纪录片。
    筛选了一批特色资源
      地方品种和特色资源都具有抗性强、品质优良的性状,如建德土油菜抗菌核病,淳安山玉米具有耐旱耐瘠性,东阳红粟米糯性好,苍南五月蒲耐寒性好,淳安白黄瓜具抗白粉病性状等。
      省种子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资源的收集、筛选、挖掘,既可以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丰富遗传基因,为绿色种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也可以将收集到的特色优异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有效扩繁、开发利用,对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特色、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已被筛选出来。如宁海御田胭脂米,富含天然可溶性红色素、蛋白质、氨基酸及镁、铁、钙、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硒含量是黑米的2倍,铁含量是黑米的1.5倍,是孕妇的补益佳品,并对老年人补钙、降血压和儿童生长发育非常有益,目前已经小面积产业化。
      天台黑壳紫红米产量较低,但富含硒、铁、锌、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十六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已经开发出富硒紫红营养米,可制作营养米饭、八宝粥、米粉、米糊、紫红米年糕、紫红米蛋糕、紫红米烘糕、紫红米茶等产品。东阳红粟米是传统名点“东阳冻米糖”的主要原料,淳安山玉米是当地玉米粉、玉米饼、玉米馃的重要原料,为当地休闲观光产品。
      云和雪梨,是云和县的传统名果,具有个大、风味独特、耐贮藏等特点,还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等保健功效,是我省的“梨中珍品”。全县雪梨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优质商品梨5000吨,产值近1亿元,成为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通过每年举办以雪梨花为主题的“梨花节”,延长产业链。
      通过普查发现,目前我省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品种和主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情况极其严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下一步,我省有关部门将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开展普查工作,对已收集的2万多份种质资源进行深度鉴定评价,挖掘一批有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一批绿色生态、品质优良、高抗广适、营养安全的特色新种质,为加快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地方品种和特色资源的收集为农业绿色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图为去年10月,央视在建德拍摄有关黄粟的记录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