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痴迷砖头三十年

嘉善老伯想搞砖瓦博物馆

  对某个行业有深入研究的人,叫专家,也有人戏称那些学识有限却喜欢卖弄的人为“砖家”。和这样的“砖家”不同,嘉善人董纪法研究砖头三十几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是名副其实的“砖家”,那么砖头有什么好研究的呢?
  在董纪法家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砖头、瓦片。随便拿出其中一件,老董都能说出这里头的故事以及收藏的经历。董纪法说,一块砖承载着民族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老董到附近的窑墩帮忙搬砖头。有一天,老董捡到了一块形状特别的砖头,是龙身中的一节,上面有花纹,很漂亮。这是老董收藏最早的一块砖头。从此这种收藏成了老董的特殊爱好。只要听说哪里拆老房子、他总要骑上自行车,风雨无阻守在工地上,尽管多数时间都扑空,但他乐此不疲。
  有一次,老董在隔壁村收到了两块一百多斤的砖,驮在自行车上带回来,但是半路上车坏了,老董车也不要了,硬是把砖头背回了家。
  董纪法说:“这趟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当地人说,老董,你放着,明天来拿好了。可我不放心,我用稻草扎了一下,硬是背到干窑,兴奋得不得了。当天晚上发高烧了。”
  还有一次,老董听说北京有个老教授,有20块砖要转让,马上就和对方联系,“你别看这20块砖,卖价要8万元。”
  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让老董成了远近闻名的砖瓦收藏鉴定大师,名副其实的“砖家”。但这个大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全家人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三四十万元钱全都换成了这些砖头瓦片,还欠下一屁股的债。
  老董不惜血本买砖头,老伴不理解,60来岁的人还要吵架。
  董纪法爱人说,有时真的不理解,但日子总得过下去。后来想想,他就这么个兴趣,这么个爱好,快乐就是了。
  而在一些村民看来,老董肯定是疯了,花大价钱收来一堆破烂。
  但是董纪法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同样江南三杰,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干窑陶瓷,为什么人家名气那么大?我们干窑是生产砖瓦的,可以说全中国,除了长期生活在蒙古包或者船上的人,没人敢说,自己不曾在瓦房中生活过,但是真正研究平瓦的人不多。
  老董收藏的三十几块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砖雕,其中不乏珍品,甚至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孤品,他的收藏曾经在嘉兴、嘉善集中展出,获得了考古专家的认可。有人要花大价钱买这些宝贝,但老董不卖。
  董纪法说,他的这些砖瓦在西塘展出的时侯,外国人也要买,中国人也要买,他都不卖,他想在“窑乡”干窑搞个博物馆。
  这些年来,董纪法在不断搜集各种瓦当,经常会跑到干窑镇上各个老窑厂遗址去淘宝。但是这十年来也捐出去不少。
  老董收藏的瓦当一年比一年多,家里已经放不下,他专门在外面租了两间房子当仓库。研究来研究去的,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乐此不疲。在他看来,这些破旧的砖瓦,记录的是干窑的历史文化。干窑从秦汉开始烧窑,每个干窑人心中都有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他就是立志要保护这个文化,因为它既是传统文化,又是地方文化,要忠诚它尊重它。
  跟现代大规模建筑用的九五砖、多孔砖不同,嘉善干窑的瓦当,走的一直是个性化定制的道路,从古到今,干窑每个窑厂、每个批次的瓦当,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干窑瓦当的种类才有那么多。在古代,嘉善干窑生产的瓦当,深受官员和商人的青睐,各地高宅大院、名胜古迹,都可以发现干窑的瓦当。
  老董最珍贵的藏品,是一块西湖南高峰宝塔砖,西湖南高峰宝塔比雷峰塔倒塌更早,几百年前就坍塌了,民国时期政府想重建,特地在干窑定制了一批瓦当,可惜后来没造起来,这批砖瓦也就慢慢流散在民间了。
  据董纪法介绍,西湖南高峰宝塔砖,存世的就他手里这一块。有人出价三万元,董纪法没卖,他说还是放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研究瓦当这么多年,董纪法已经是干窑砖文化的专家,在他看来,这些珍贵的东西,应当属于国家。
  老董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嘉善能建一个大型的瓦当陈列馆,让后世的人能知道干窑砖文化。 肖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