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区位于杭州西郊,地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森林覆盖率高达76.55%,良好的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使山地蔬菜成为临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近年来,该区立足资源条件,紧盯市场需求,强化政策引导,注重品牌培育,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7.75万亩,产量22万吨,全年蔬菜产值6.59亿元,比上年增1.22%。其中山地蔬菜播种面积3.9万亩,产量8.75万吨,产值3.93亿元,在全区蔬菜产业中面积占 21.97%,产值占59.63%,是山区种植业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在区本级55个重点基地的基础上,提升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个、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9个、杭州市级“菜篮子”基地51个、杭州市“美丽农业”示范基地1个,启动建设“清凉峰有机蔬菜小镇”1个,山地蔬菜基地连年保持在8%以上的增幅,产业规模位居省、市前列,已成为杭州主城区“夏淡”绿色优质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
为提升山地蔬菜整体质量,临安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推进区域品牌的培育,为成功创建临安山地蔬菜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杭州市名牌产品奠定了基础。
抓好源头监管 确保质量安全
临安坚持一手抓源头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确保山地蔬菜的质量安全。近年来,临安区各镇(街道)组建了农业执法协管员队伍,与毗邻的安徽绩溪、宁国、歙县建立了省际执法联动机制,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流通和使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无公害高山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规范,在山地蔬菜重点镇和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建立质量检测点和20个条码追溯管理示范基地,每年开展蔬菜自行抽检1.5万批次以上,确保了上市蔬菜合格率达98%以上。目前,全区通过有机认证基地3个、面积0.2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5.4万亩,天目山牌番茄、四季豆、南瓜、茄子、长瓜等33个主栽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制定技术规程 发布联盟公约
临安蔬菜产业协会负责制定无公害山地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山地蔬菜产业诚信自律联盟公约”。在质监和农业部门指导下,根据目前行业现状,反映消费者诉求,提出有关标准质量要求,如山地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的全程质量控制,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品牌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协会注重加强行业自律,增强临安山地蔬菜行业以质取胜、诚信生产经营的理念,同时加强行业管理,建立监管制度,有效提升临安山地蔬菜整体质量,维护临安山地蔬菜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确定了“山地蔬菜产业诚信自律联盟公约”的方向和框架,引领山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服务促监管 强化产业管理
诚信自律联盟公约下的标准生产不仅仅是对产业基地的单方监管,也是服务行业单位的重要举措。针对近几年农产品安全热点问题、问题产品原因分析,该区结合山地蔬菜生产情况,通过召开村民会、产销座谈会等形式解决标准化应用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季节不间断开展的巡回指导、督促检查。农技人员深入基地到村到点举办标准化技术和农产品法制培训、绿证培训;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过程实施全程监督,以规范使用“蔬菜推荐药方”、品牌标识、产地标志卡等工作,产品不合格不采收、不达标不上市,促使基地生产和销售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切实提高了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标准质量意识。同时,建立监管制度,加强质量检测,整体提高了山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7年全区山地蔬菜质量抽检541批次,合格率99.5%;基地自检14266批次,合格率99.68%;省、市部门抽检304批次,合格率达100%。 邵泱峰